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主任楊世仰,退休之後,最近接到原工作部門邀請,回去專題報告《結核病都治防治廿年》,這個遲來的榮耀與肯定,讓各界看到楊主任一直默默從事這項大眾醫療衛生工作,建立制度,追蹤並強制就醫。如今終於花開,果實結,病例逐年減少。
過去二十年,台灣結核病新發病個案數確實從每年約16,000例降至每年6,000多例,顯示防治策略奏效。然而,抗藥性結核(MDR-TB)的減少數據未在此處提及,但整體防治工作仍需持續,以達成2035年終結結核的目標,其中包含潛伏結核感染治療、病人為中心的個案管理,以及快速分子診斷的推行等。
楊世仰68年東海大學生物研究所畢業,考取公職以來,一直投入公共疾病防治,當國人健康把關「掌門人」。他和同事一同戮力,長達二十年,才能締造出傑出成績。
臺灣2024年預估結核病新案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7人,較2005年每10萬人73人,累積降幅達63%。但每年仍有6,000多人發病。在終結結核的路上,仍楊世仰期盼舉國上下仍須持續努力。
自2016年推動「我國加入WHO 2035消除結核計畫」防疫政策,呼應WHO提倡潛伏結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治療是最有效益的結核病防治策略,針對風險族群,如:「山地原鄉民眾、照護機構住民、具共病之個案等,制定LTBI檢驗及治療專案。」透過多方合作強化防疫基礎建設與防治網絡、目標族群主動發現及早介入、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優質個案管理與照護服務,及預防發病阻絕傳染等規劃,以響應WHO終結結核之目標。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訂定每年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然而WHO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球努力消除結核,拯救了7,900萬人的生命,但2023年仍有1,080萬人感染結核,125萬人死於結核病,使結核病再度成為第一名傳染病殺手,超越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