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辜士陞/嘉義
南華大學文學系於11月14、15日舉辦「2025民俗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共同探討民俗與文學的多元面向。此三年一度的學術盛會以「民俗與文學」為主題,「民俗是文學的土壤,文學是民俗的視窗」為宗旨。為強化議題焦點,增列四項子題:「古典文學中的民俗元素與表現」、「當代文學與現代民俗的對話」、「民俗與文創的結合與應用」及「民俗在文學的深層表現」,期盼從跨時代、跨文化觀點深入交流。
這次研討會由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暨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廖秀芬總策劃,規劃一場專家講座及七場論文發表,論文主題涵蓋民間文學、民間信仰、風俗、傳說、寶卷敘事、地方歌謠、宗教儀式等多元領域,呈現研究者從文本、史料、文化實踐等角度剖析民俗與文學的成果。更特別邀請南華大學榮譽教授暨敦煌學專家鄭阿財教授,以「唐代文學與敦煌文獻壁畫所見敬老養老的民俗文化」發表專題演講。他從唐代文學及敦煌壁畫、文書出發,探討古代敬老文化的具體呈現,並反思其對現代高齡社會的啟示,讓在場學者對民俗傳承及社會文化變遷有更深刻的思考。
南華大學副校長賴淑玲表示,民俗是文學的土壤,文學因有這樣的沃土,得以長出一棵大樹。她亦分享推動「敦煌學在南華」的重要成果,並提到今(114)年3月與鄭阿財教授討論規劃於圖書館五樓設置「敦煌學專區」,以集中敦煌學相關典藏與研究書籍等資料。在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廖秀芬及圖書館同仁們努力整理、編目之下,已完成書籍1,189冊、期刊36種共883冊之建置,將成為南華師生及外界研究者的重要資源。另「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目前僅完成1908至1997年部分,1998至2005年逾六千筆之資料由南華大學圖書館接手,目前已完成兩千餘筆,預計明(115)年3月完成建置。鄭阿財教授與廖秀芬主任也著手搜集、編輯2006-2025,近20年之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研討會開幕後並舉行「敦煌學專區」揭牌儀式,邀請與會學者共同見證南華在人文研究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鄭阿財教授於提到,重陽節敬老傳統雖隨時代變化,但其文化核心仍應延續。他以唐代社會為例,說明當時敬老制度完善,人們透過詩文、文獻與宗教藝術記錄相關風俗,留存大量實證資料。進入高齡化社會的現代,更需從歷史中思考如何以文化方式回應老人照護與世代共融等議題,而敦煌資料提供了珍貴的比較與省思視角。
此次研討會共邀請30位國內外學者參與發表與討論。海外學者包括日本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特任研究員荒木達雄教授、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秦美珊教授、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阮福安教授,以及中國青島黃海學院林渝詠教授;國內有15所大學學者蒞臨指導。透過跨國、跨文化的討論,深化民俗與文學領域的研究交流,不僅是該系發展特色之一也充分展現文學系在國際學術網絡中的積極角色。本研討會獲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的肯定與補助。
此外,文學系於11月16日接著辦理「南華大學全國研究生第十三屆文學符號學學術研討會」,由碩二學生羅慧綺擔任總召,邀集全國8所大學研究生共發表12篇論文。
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表示,文學系課程融合中國與西洋文學、文學理論與創作訓練,研討會是提供學生與外界學者交流的平台,期望藉由論文發表與學術討論,提升國內文學的研究發展,並展現南華文學系在學術培育上的能量與成果。
圖/南華大學「敦煌學專區」揭牌啟用,鄭阿財教授捐贈敦煌學藏書予圖書館,深化研究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