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第三屆浙台文學週活動在 11 月 16 日於開化舉行前,作家胡一鳳於文化場域中與河南佛教學院副院長、河南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然朗法師首次結緣。11 月 18 日適逢藥師琉璃光如來聖誕,胡一鳳在活動行旅中,以文學視角記錄她在開化所看見的「文明之根」與「生命之光」。
她表示,開化讓她深刻感受到文化並非抽象,而是生命的形態;而佛法與文明在這塊土地上交織,呈現出深具療癒力量的光。
胡一鳳走訪位於錢塘江源頭的下淤村,在微冷秋風、雲光水氣交織的環境中,感受到村落是文明最原始的呼吸。她形容,低刺激的自然環境讓人更能聆聽內心,也看見文明最深的根性。下淤村質樸自在,又展現出當代轉型的韌性,是與自然共振的文明模式。
在下淤村的「開化縣殘疾人文化藝術創作銷售基地」,胡一鳳遇見因罕見疾病重建人生的藝術家汪瑤。汪瑤自 2009 年起因癱瘓與語盲、失讀需重新學習語言與肢體記憶,最終以左手重新開始創作。胡一鳳指出,汪瑤的畫作呈現「痛苦洗過後的溫柔」,也讓她重新理解文化的意義——文化不只是一門技藝,更是恢復尊嚴與生活能力的力量。
胡一鳳也走訪國家級非遺「開化紙」製作基地。開化紙以蕘花為原料,紙色微帶粉紅,被稱為「桃花紙」,最大特色是能保存 2800 年。她認為,一張能傳承千年的紙,展現的是文化的自信,也是文明深度的象徵。
下午,胡一鳳造訪震撼宏偉的「根宮佛國」,其以自然形成的樹根為主體創作,被視為大地留下的訊息。其中重達四十噸的「釋迦牟尼成佛根雕」更讓她感受到跨越地理與時間的「宇宙視界」。她表示,枯木成佛、枯根成菩薩的創作,也展現生命轉念後的昇華力量。
根宮佛國以儒、釋、道理念融合為精神內核,2020 年以 5696 件大型作品獲「全球最大根雕博物館」紀錄,目前作品已超過萬件。胡一鳳認為,儒家的誠敬、佛家的慈悲、道家的自然本是一家,展現文明共生的根。
在 11 月 16 日浙台文學週開幕式上,胡一鳳恭敬致贈《獻給旅行者的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給然朗法師。十六年前,然朗法師曾在彌勒大佛開光典禮中護持星雲大師。胡一鳳說,這次相見是十六年善念最溫柔的回應。
適逢藥師佛聖誕,胡一鳳並以文字祈願世間病苦解脫、憂苦者得力量、災厄者得平安。她說,在開化這片文明土地上,她深刻感受到文化療癒世界,佛法療癒人心。
從下淤村的自然、汪瑤的重生、開化紙的千年傳承,到根宮佛國的宇宙視界,胡一鳳說,她在開化看見:
文明不是抽象,而是一種生命的形式;人人都是文明的根,也是照亮未來的一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