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蘇紘慶/花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舉辦的《原音如此流行-從山地歌謠到流行金曲》特展,今(1)日巡迴至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7棟隆重開幕,展期自即日起至10月12日止。本次由臺灣音樂館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攜手合作,以六大展區完整呈現臺灣原住民流行音樂自戰後至當代的發展脈絡,邀請民眾走入黃金年代,感受原音的生命力與時代風華。
開幕式上,特別邀請1961年灌錄第一張原住民黑膠唱片《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的歌手吳花枝出席。六十五年後,她與當年錄製的黑膠唱片母帶重逢,並與製作人鄭捷任攜手現場演出。當吳花枝再度開口歌唱,彷彿時光倒流,乘載著跨越半世紀的深情對話,這份久別重逢的感動,讓在場觀眾都靜靜見證了屬於臺灣原住民音樂的重要時刻。此外,創作歌手、音樂詩人達卡鬧則帶來原住民歌曲組曲,穿插即興演唱,現場氣氛溫暖又熱烈,讓原音在新世代的樂章中延續世代交會的力量
「風華再現-近代原民流行音樂系列活動」自9月起陸續展開,首先於臺東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月光・海音樂會》打頭陣,隨後在臺北舉辦特展與《種歌者~原聲金曲風華再現》演唱會,希望透過多元形式讓大眾認識原住民族音樂的獨特風貌。歷經一系列展演,壓軸場特展最終落腳花蓮,象徵原音重返故鄉,再度唱響原鄉土地的樂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主任賴世哲表示,本次展覽能在花蓮壓軸巡迴,意義格外深遠。花蓮不僅是臺灣民歌採集的起點,也是眾多現代音樂人與民族音樂學者聚集之地,他們為原住民留下了珍貴的聲音紀錄,無論在學術研究或唱片產業上,都推動了原住民音樂的保存與傳播。這些歌聲跨越半世紀,陪伴在部落、林班與工地的族人,早已成為臺灣音樂史上不可抹滅的一環,並且深深影響原住民流行音樂的發展。他強調,臺灣音樂館除了透過特展及演唱會展現,也正在推動口述歷史研究,期盼將更多珍貴聲音與歷史完整保存,讓後人繼續傳承。他並特別提到,除了透過特展更深刻理解原住民族文化,近日花蓮馬太鞍及周邊部落遭逢天災,希望社會各界能持續關懷災區族人。
策展人葉宗哲則分享到,從臺北移展到花蓮的當天,正逢花蓮光復鄉受災,更讓他思考如何透過展覽傳遞文化的堅韌力量。他指出,原住民族沒有文字,歌聲就是最重要的記錄與傳承,每一首歌曲都承載一段故事與事件,是族群的集體記憶。此次特展從戰後的歌謠採集出發,一路梳理至當代原青創作與獨立音樂潮流,跨越超過五十年的軌跡,勾勒出原住民音樂的完整脈絡。他期盼觀眾能透過展覽認識這份跨世代的文化厚度,並體會原音背後的歷史價值。
展覽入口以各年代原住民歌手與音樂人的影像鋪陳,宛如時光甬道,引領觀眾穿越不同年代的樂聲。展區內容則從戰後歌謠採集談起,進入黑膠、卡帶盛行的年代,再到解嚴前後與社會運動交會的音樂實踐,最後延伸至當代原青創作與獨立音樂浪潮,並在「原音基地-再見鐵花村」專區重現原民音樂舞臺的風華現場。
《原音如此流行-從山地歌謠到流行金曲》特展,不僅回顧近代原住民流行音樂的發展脈絡,更期待藉由花蓮壓軸展,讓這些承載時代記憶的歌聲繼續流動,唱進更多人的心中。誠摯邀請各界朋友於10月1日至12日蒞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7棟,共同見證原音的時代風華。
圖/《原音如此流行-從山地歌謠到流行金曲》特展巡迴10月1日至花創隆重開幕,與會來賓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