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今 (16)日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合作,在南服中心10樓舉辦「親近愛海・與海共舞」講座。講座結合澎湖海洋文化與海漂藝術手作,從文化傳承、環境生態到創意實作,引導民眾多面向認識海洋,吸引逾百位民眾參與,現場反應熱烈。
南服中心許乃文執行長表示,澎湖的丁香魚不僅展現漁民的辛勤成果,更是承載在地海洋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象徵。他強調,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是全民共同的資產,呼籲大家重視海洋環保,唯有減少污染、守護生態,才能共同達成 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
國家海洋研究院劉敬宗主任秘書指出,台灣世世代代都與海洋緊密相連,而人類每天呼吸所需的氧氣,有 50% 至 80% 來自海洋,因此珍惜與愛護海洋格外重要。
在講座部分,澎科大林妤蓁講師分享澎湖赤崁獨特的漁業文化,她指出,澎湖白沙鄉是全臺唯一的丁香魚捕撈漁場,早年先民以附近的地形地貌與建築作參照,精準掌握漁場位置,如今雖有GPS定位輔助,卻因環境惡化和人力不足導致漁獲量銳減,突顯海洋資源保育的迫切性。接著,由國家海洋研究院張桂肇副研究員主講,他帶領學員深入認識澎湖海岸聚落,從地方記憶與歷史出發,分享年輕世代為了保存澎湖文化與產業所做的努力,期盼為海洋永續開創新契機。
講座後半段著重在海洋環保議題,實踐大學黃喜玫助理教授帶領民眾彩繪回收浮標。這些原本被遺棄的浮標,由澎湖志工自海邊撿拾、清洗,再透過民眾巧手彩繪。參與者將回收浮標再製成鑰匙圈或磁鐵,體驗到廢棄物再生的樂趣,也落實「你家的垃圾到我家變黃金」的理念。
透過課程與手作,民眾更深入認識澎湖的海洋文化與生態問題,並親自體驗到廢棄物再創作的樂趣。南服中心強調,海洋並不是無止盡的資源,唯有全民共同守護,才能確保藍色國土永續。未來,南服中心將持續推動多元海洋教育活動,將守護海洋的理念落實至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