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越來越多的病例,包括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甚至中風的病友,由於失語、口吃,困擾許多家庭,此時「語言治療師」都能提供對應,且有效的協助。
據了解,目前許多醫院稍具規模者,都設有「復健科」及「語言治療室」,由專科醫師配合「語言治療師」(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SLP),提供這項醫療服務。由於「僧多粥少」,復健醫師、「語言治療師」成為最近很夯的職業。雖然,一批批的畢業生,自學校畢業加入此一陣容,仍感「人手不足」。
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王老師表示,語言治療師須經過專業訓練,具備政府核可執照的醫療專業人員,且必須通過語言治療師專技高考才能執業。其專業橫跨語言發展、語音矯正、吞嚥功能、認知溝通障礙等領域,服務對象從嬰幼兒至高齡長者,皆涵蓋其中。
王老師說,語言治療師的角色,不但是專業的溝通重建者,更是許多家庭希望來源。若不及早介入復健,對某些族群,清楚表達及理解語意,可能是一道無形的高牆,恐影響學習綜效與社交表現。針對個案,他們透過標準化評估工具、個別化治療計畫,對不同個案,提供實證有效方案,並持續追蹤成效,調整方向,提升復健效果。
王老師說,在復健科醫師門診中,不少中老年長者,失智語言退化,中風、創傷後語言,吞嚥功能退化的求診者,嚴重病友句構混亂、發音含糊、說話結巴。甚至無法清晰表達想法、理解指令困難、吞嚥困難、嗆咳頻繁。語言治療師會提供語言復健及吞嚥訓練,幫助患者恢復基本溝通與進食能力。
王老師表示,一般而言,常見治療方法,兒童以戲導向與互動式介入,
使用圖卡、故事書、角色扮演提升語言能力,模擬日常對話,強化社交語用技巧等等,透過治療延緩退化速度,維持生活自理與人際互動能力。
至於成人功能性語言訓練,會透過問答練習、圖卡,繪圖表達、文字重組等方式增進語意組織力,協助使用輔具或替代性溝通工具,針對吞嚥問題實施口部肌肉運動與進食姿勢調整。
復健科醫師指出,透過語言治療,孩童更自信的踏入學校與社交圈,成人長者可以重新掌握溝通主導權,能保留更多生活自主性。「語言治療師」不僅有專業「助力」,更是陪伴案主與家庭走過困境的「溫柔力量」。
圖/中風口吃案主辨識圖卡。王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