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 9 月 10日 / 星期三
京海傳媒 | Jinghai Media
  • 藝術人文
  • 兩岸國際
  • 交通產經
  • 社會生活
  • 休閒娛樂
  • 專題區
  • 影音區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藝術人文
  • 兩岸國際
  • 交通產經
  • 社會生活
  • 休閒娛樂
  • 專題區
  • 影音區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京海傳媒 | Jinghai Media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藝術人文
  • 兩岸國際
  • 交通產經
  • 社會生活
  • 休閒娛樂
  • 專題區
  • 影音區
Home 新聞區

蝸牛(路螺) 避水逃生也是有一套的

2025-07-15
發布在 新聞區, 藝術人文
A A

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丹娜絲強颱的風雨重創嘉南平原的濱海地區,連踽踽而行的蝸牛都怕到「走那列飛」,艱辛萬苦的爬到牆柱上的磚縫避風躲雨。這個畫面,讓人望而生嘆「蝸牛逃生也有一套本事」。
除了躲到牆柱縫隙外,還有些蝸牛在這場風雨中,沿著樹幹爬上灌木約一公尺以上的高度,而且就直接躲在背風面的繩結處。
牆柱上的這個蝸牛家族有五隻,原本是棲息在牆邊的草地上,七月七日半夜風雨強襲時,牠們怕風更怕雨,無處可逃,於是本能的往牆柱上爬。誰說只有人類懂得「人往上爬」。
這個「蝸牛家族」如果只是爬到牆柱上,牠們還是躲不過強風的吹襲而掉落,於是牠們躲到背風面的磚縫中,如此一來就高枕無憂,不怕被吹落,也不致於泡在水中溺斃,鳴呼哀哉。
落單爬上灌木樹幹那一隻,也是厲害的角色,樹幹光禿禿,如果不躲個安全角落,爬得再高也一樣會被吹落,於是牠躲到樹幹的背風面,而且是在繩結的下方。
人們都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生物也是有此本能,這些蝸牛、更多的蝸牛,牠們求生過程也是像戰地的戰士善於找掩體「就地掩護」的。風雨過後,這些蝸牛如何「下樓」,不知誰有興趣去仔細觀察。牠們「下樓」過程中,稍一閃失墮樓,背上的殼必破,變成「無殼蝸牛」事小,一命鳴呼事大。
當晚風強雨驟,村裡的老弱怕像打保齡球般的被強風吹得滿地滾,躲強避雨都來不及了,那有生命就地仔細觀察牠們的逃生過程?所以,人們就只能「七分靠想像」囉,這叫經驗法則。
可以確定,當天這群蝸牛,一定提早逃生,否則等到強風暴雨來襲了,即便想爬,過程中還是會被強風吹落,徒勞無功,白費心力。人們在風雨來前都會提醒「提前做好防颱避雨的準備」,顯然這群蝸牛這方面的本能不輸於人類。
除此之外,蝸牛在稻田中躲避泡水的功夫也是一絕。稻作在即將成熟之前,為了增強稻桿的「硬度」支撐飽滿的稻穗免於稻穀太重而折斷,加上採收時的稻田也不能太濕太軟,因此稻田都會「限水」,保持稻田乾旱。
這個時候,有些蝸牛就會入侵,萬一像這次強風加暴雨突襲,生性怕水的蝸牛無處可逃,於是只能選擇攀著稻梗往上爬。但這過程就厲害了,因為稻梗的承受力有限,只能爬到適當的高度就定住,高掛於稻梗或葉脈上,不能再往上爬,否則會壓垮而墮落水中。高度的拿捏嘟嘟好,這就是蝸牛異於常人的功夫。
人們預測颱風暴雨,靠的是氣象方面的科技,很多生物預感或預知風雨,甚至地震,靠的不是科技而是與生俱來的感應本能。例如,如果看到地上的螞蟻成群結隊在搬家,那就是「快要落雨了」,蛞蝓出現也是「天要下雨了」,深海少見的魚類出現,也被人們聯想到「地震魚」要地震了。這種大自然現象,十次準九次。這一方面,人類還得拜螞蟻等生物為師。
生物學界,腹足綱的蝸牛、蛞蝓等種類繁多數不盡,但最常見的蝸牛是「非洲大蝸牛」。這種蝸牛不是台灣原生種,而是1932年日本人「下條久馬」以食用為目從新加坡引進,所以牠是外來種的生物,同類中牠體型最大,是巨無霸。
非洲大蝸牛的繁殖超強,雌雄同體,異體交配,雌雄均產卵,每隻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每次平均可產卵200粒。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覓食,不需母體照顧。這樣的繁殖力,難怪目前台灣的平地及中、低海拔山區都有牠們的蹤跡,台灣集二千三百多萬人之力都沒能消滅「路螺」。
蝸牛「啪啪啪」讓人目瞪口呆,交配時兩隻蝸牛的腹足會黏附在一起,互相把丁丁插進對方的生殖孔,不知是太酥茫、太耐久或動作太慢,交配過程居然能持續長達二至六小時,堪稱是「久戰不下馬族」。
牠們被引進台灣當食物後,因為肉質不佳而被棄養,漫延全台,如同綠獵蜥。廿年前引進的「金寶螺」也如出一轍,台灣在那個年代,民生食用物資不缺,怎會有商人動起歪腦筋引進「金寶螺」來危害全台,當事人罪不可赦。
雖然蝸牛喜歡潮濕的環境,但其實牠們最怕水,這是因為蝸牛是用呼吸孔進行呼吸,水淹會讓牠們無法呼吸而窒息溺斃。所以下雨天,蝸牛第一個選擇就是「趕快往上爬」,以免水淹鼻孔死翹翹。
蝸牛爬行時腹足會不斷分泌粘液,所以只適合在微濕的草地爬行及覓食。大熱天,牠們是抵死都不會上路的,因為粘液會粘住路面上的泥砂而不良於行。除非雨天,蝸牛是慣性晝伏夜出的生物,就是怕熱怕太陽直射被晒死。早期原住民在捕捉蝸牛加菜,也都是利用雨天或黑夜。
很多人到水庫邊捕滑溜溜的「大鱸鰻」,就是靠細砂或灰燼,清晨到水庫岸邊巡視大鱸鰻上岸吃嫩草時,會沿路留下粘液,捕鰻人就開始沿路徑撒砂或灰燼阻斷大鱸鰻的「回家路」,因為滑溜溜的鱸鰻滾上砂子或灰燼就無法滑行而被手到擒來,這一招比在街頭打殺砍死「鱸鰻」還省事。
蝸牛肉質差,其貌不揚,終至被棄養,但如蹲下來用心看似有幾分可愛,蝸牛背上的外殼是螺旋形的,它的軀體幾近透明,是一種纖弱而美麗的生物,牠有兩對觸角,一對長,一對短,眼睛就長在那對長的觸角上,會靈活地轉動。
台灣社會一直用「無殼蝸牛」來形容買不起房子的人與事,非洲大蝸牛不知有感、無感及何感?
蝸牛爬行五告慢,比牛還牛步,曾有人觀察牠的時速只有12公分,但也有人觀察過牠的時速約一公尺,各說各的,爬慢爬快可能隨牠高興吧。
「炒螺肉」曾經是台灣夜市的一道佳餚,但現在己少有人再吃,真想再吃,最好特別料理過,千萬不要隨便在路邊撿了蝸牛就回家煮,容易感染寄生蟲哦。
前一篇文章

高市府這盒月餅濃濃設計感 背後藏洋蔥

下一篇文章

積極改善 務實重視人權 持續努力守護每位漁工權益

相關的文章

屏東觀光拜會越南指標業者 參加胡志明推廣會拓國際旅遊市場
屏果新報

屏東觀光拜會越南指標業者 參加胡志明推廣會拓國際旅遊市場

2025-09-09
高雄興達電廠火警 疑天然氣洩漏釀禍 消防急救無人傷亡
屏果新報

高雄興達電廠火警 疑天然氣洩漏釀禍 消防急救無人傷亡

2025-09-09
興達電廠新建機組火警已撲滅  無人員受傷亦不影響供電
交通產經

興達電廠晚間發生火警 陳其邁趕往現場了解事故原因

2025-09-09
下一篇文章
積極改善 務實重視人權 持續努力守護每位漁工權益

積極改善 務實重視人權 持續努力守護每位漁工權益

最新新聞

屏東觀光拜會越南指標業者 參加胡志明推廣會拓國際旅遊市場

屏東觀光拜會越南指標業者 參加胡志明推廣會拓國際旅遊市場

2025-09-09
高雄興達電廠火警 疑天然氣洩漏釀禍 消防急救無人傷亡

高雄興達電廠火警 疑天然氣洩漏釀禍 消防急救無人傷亡

2025-09-09
興達電廠新建機組火警已撲滅  無人員受傷亦不影響供電

興達電廠晚間發生火警 陳其邁趕往現場了解事故原因

2025-09-09
興達電廠新建機組火警已撲滅  無人員受傷亦不影響供電

興達電廠新建機組火警已撲滅 無人員受傷亦不影響供電

2025-09-09
羅隆智不敵病魔 與世長辭摯友不捨

羅隆智不敵病魔 與世長辭摯友不捨

2025-09-09

最多瀏覽

【梨香飄卓蘭】從台北美髮師變身甘露梨王子 許哲陞攜妻育子守護果園 用心種出回甘人生

【梨香飄卓蘭】從台北美髮師變身甘露梨王子 許哲陞攜妻育子守護果園 用心種出回甘人生

2025-08-07

氫能新星勇闖巴黎! 氫谷動能董事長鄭英豪帶領台灣唯一團隊參展全球最大氫能革命展

2025-07-25

邁向淨零未來!「2025台灣氫能與電動大客車淨零移動論壇」即將登場 高雄引領綠色交通革命

2025-07-21

冷氣和「匹」有何關連?大陸用匹(馬力)我們用「噸」

2025-04-11
Copyright © 2024 京海傳媒.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京海

  • 關於我們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合作媒體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合作媒體
  •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歡迎回來!

在下方登入您的帳戶

忘記密碼?

找回您的密碼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名稱或電子郵件地址以重設您的密碼。

登入

新增播放列表

2025年 / 9 月 10日 / 星期三
  • 藝術人文
  • 兩岸國際
  • 交通產經
  • 社會生活
  • 休閒娛樂
  • 專題區
  • 影音區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Copyright © 2024 京海傳媒.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使用 cookies。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造訪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