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內政部「貫徹」實施「去蔣化」,將冠名「中正」名字的路名,更換新路名。唯更改新路名後,地方反應不一,有些持不同的看法,認為「多此一舉」。
台灣許多地名由來,根據《維基百科》記載,係反映當地地理環境,展現多元的族群文化與生活風貌。例如:古地名台南市「大員」,是早期對這片土地的稱呼。大員原是現今臺灣西南海岸的古地名,17世紀初原指今臺南市安平區「臺江內海」的海灣;荷蘭初到臺灣時,泛指台江內海海灣與外海之間的浮島沙洲群。
史籍記載,隨著時間推移,各地地名逐漸演變,形成了今日的樣貌。日治時期及戰後國民政府進行「地名雅化」政策,影響甚大,因此,行政區調整後,多數地區捨棄舊地名而改用新地名。
以高雄岡山為例,眾所周知的「阿公店」,於1920年改名為「岡山」,迄今,當地居名仍知悉「阿公店」由來;以「楠梓」為例,舊名為「湳仔坑」,又稱「楠仔坑」,台語是「地勢低窪」之意,1920年改名「楠梓」;又如旗山區,舊地名為「蕃薯寮」,傳說係因有一老嫗於路旁結茅寮,販賣「蕃薯」,往來行旅皆在此歇憩,喝喝水,日久聚為村落,遂以「蕃薯寮」為名。大正9年鑑於舊名「不雅」,乃擇境內最高之山「旗尾山」命名,改稱旗山街。
又以屏東為例,原隸屬「蕃薯寮廳」,大正9年也鑑於舊名不雅,明治4年改稱「阿猴廳蕃薯寮支廳」,後再易名為屏東。
又如高雄「桃源鄉」,原名「雅爾鄉」,1947年改為「雅你鄉」,符合原住民「風味」,後又改名「桃源鄉」,1957年改名「三民鄉」(民族、民權、民生三個村) ,2008年改為具有原民風味又親切的「那瑪夏」。
早期台灣地名,多以當地地理環境或文史命名,不勝枚舉,如:旗山區「武鹿坑」,該處地理環境有河川流過,地勢高聳,有「坑」做屏障,以防止外人入侵,清朝末年發生的閩客械鬥,「武鹿坑」易守難攻,發揮極大的軍事功能。同樣的,南洲里靠近高屏溪前的聚落,居民宅前都種植刺竹,遏阻「外敵」入侵,當地因此取名「竹圍」。新光里舊名「磱碡坑」,在進入村落前,居民因種植「磱碡坑」藥草而取名。
而眼尖的民眾「發現」,在高速公路高雄市田寮區路段的下方道路,有關單位俏俏的更改新名為「智慧綠能大道一段、二段」。居民看了之後頻頻搖頭,認為新路名,既不能代表當地的「風格特色」,新名字也「太長」,「落落長」,上了年紀的長者及銀髮族,也認為「名實不符」,白白浪費百姓的納稅錢!
圖/郭姓市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