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瑩/高雄
高雄市114年度第二屆優良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老師「雄新獎」頒獎典禮,今(24)日上午在五甲國小視聽教室隆重舉行,現場表揚三位優秀教學支援老師,分別是印尼語施美燕老師、越南語符楚蘚老師、越南語陳黎江翠老師。
三位獲得表揚老師,分別在高雄市多所國中小與高中職擔任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老師;他們有的是來高雄讀書愛上學長,最後定居高雄;有的隨同先生回到高雄愛上高雄,她們用心傳承母語,幫助許多新住民學子與母親、家人重新建立溝通、陪伴;有鑒於國人學習新住民語言越來越多,三位老師說,學習新住民語言不難,鼓勵大家多聽、大聲與勇敢唸出來。
高雄市教育局專委張紋誠致詞時感謝這群默默奉獻、無私付出,為新住民語文教育與文化推廣戮力以赴的教學支援老師,因為有她們不遺餘力協助,才能營造校園蓬勃的跨文化學習氛圍,也為學生建立優質的母語或第二外語學習環境。
張紋誠專委說,高雄市新住民語文課程在國中小廣泛開設,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與柬埔寨等七國語文。自108學年度首度開設新住民語文課程到114學年度已達到1,071班(實體班、直播遠距班)、2,052位學生選習新住民語,短短幾年間成長了近10倍以上,迄今己突破千班。
高雄市114學年度有71位優秀的教學支援老師繼續深耕校園,推廣各國語言與文化。教育局期許透過課程讓新住民子女延續原生文化,也讓更多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尊重、接納與欣賞多元文化,培養跨文化行動力,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共好、多元共融的社會。
施美燕老師是印尼華人,華語、台語都很強,因為來高雄大學讀書,不但愛上高雄,也愛上學長。兩人婚後在高雄定居,她用心推廣印尼語,在高雄市多所國中小擔任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老師,不僅自製教具,還善用AI工具,將語言課程化為一場場「文化沉浸式體驗」。她帶領學生唱印尼歌、穿傳統服飾、DIY印尼料理、演奏樂器,設計「印尼市集」擺攤活動,讓孩子們在遊戲與實作中,親身感受印尼的熱情與活力。她的課堂,宛如一場小小「印尼嘉年華」。
符楚蘚老師與台灣籍先生原是在越南的同事,越南籍的她最後隨著先生定居高雄;他說當初擔任新住民語言老師,是因為一位學生的越南籍母親不會說國語,為了讓學生與母親溝通,她努力指導學生學習越南語,也鼓勵媽媽學習國語;她深深體會母語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橋樑。她說:站上講台教授新住民語言時,她自己不僅是「在台灣的越南人」,更是一位能驕傲分享文化、傳遞價值的老師。
來自越南的陳黎江翠老師,初到台灣曾面臨語言、文化與家庭的重重挑戰。因為隨著同事丈夫從越南返回高雄定居,這段經歷讓她更能同理新住民子女的處境。自己也是與孩子一步步走過學習過程,她說,他孩子們一起成就,不只在於新住民語言傳授,而是能陪伴、見證孩子的成長,自己也用生命的故事,教會孩子勇敢迎向未來,勇敢說母語。
圖/獲得高雄市第二屆「雄新獎」優秀新住民語文支援教師施美燕、陳黎江翠、符楚蘚。(從左到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