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丹娜絲強颱的風雨重創嘉南平原的濱海地區,連踽踽而行的蝸牛都怕到「走那列飛」,艱辛萬苦的爬到牆柱上的磚縫避風躲雨。這個畫面,讓人望而生嘆「蝸牛逃生也有一套本事」。
除了躲到牆柱縫隙外,還有些蝸牛在這場風雨中,沿著樹幹爬上灌木約一公尺以上的高度,而且就直接躲在背風面的繩結處。
牆柱上的這個蝸牛家族有五隻,原本是棲息在牆邊的草地上,七月七日半夜風雨強襲時,牠們怕風更怕雨,無處可逃,於是本能的往牆柱上爬。誰說只有人類懂得「人往上爬」。
這個「蝸牛家族」如果只是爬到牆柱上,牠們還是躲不過強風的吹襲而掉落,於是牠們躲到背風面的磚縫中,如此一來就高枕無憂,不怕被吹落,也不致於泡在水中溺斃,鳴呼哀哉。
落單爬上灌木樹幹那一隻,也是厲害的角色,樹幹光禿禿,如果不躲個安全角落,爬得再高也一樣會被吹落,於是牠躲到樹幹的背風面,而且是在繩結的下方。
人們都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生物也是有此本能,這些蝸牛、更多的蝸牛,牠們求生過程也是像戰地的戰士善於找掩體「就地掩護」的。風雨過後,這些蝸牛如何「下樓」,不知誰有興趣去仔細觀察。牠們「下樓」過程中,稍一閃失墮樓,背上的殼必破,變成「無殼蝸牛」事小,一命鳴呼事大。
當晚風強雨驟,村裡的老弱怕像打保齡球般的被強風吹得滿地滾,躲強避雨都來不及了,那有生命就地仔細觀察牠們的逃生過程?所以,人們就只能「七分靠想像」囉,這叫經驗法則。
可以確定,當天這群蝸牛,一定提早逃生,否則等到強風暴雨來襲了,即便想爬,過程中還是會被強風吹落,徒勞無功,白費心力。人們在風雨來前都會提醒「提前做好防颱避雨的準備」,顯然這群蝸牛這方面的本能不輸於人類。
除此之外,蝸牛在稻田中躲避泡水的功夫也是一絕。稻作在即將成熟之前,為了增強稻桿的「硬度」支撐飽滿的稻穗免於稻穀太重而折斷,加上採收時的稻田也不能太濕太軟,因此稻田都會「限水」,保持稻田乾旱。
這個時候,有些蝸牛就會入侵,萬一像這次強風加暴雨突襲,生性怕水的蝸牛無處可逃,於是只能選擇攀著稻梗往上爬。但這過程就厲害了,因為稻梗的承受力有限,只能爬到適當的高度就定住,高掛於稻梗或葉脈上,不能再往上爬,否則會壓垮而墮落水中。高度的拿捏嘟嘟好,這就是蝸牛異於常人的功夫。
人們預測颱風暴雨,靠的是氣象方面的科技,很多生物預感或預知風雨,甚至地震,靠的不是科技而是與生俱來的感應本能。例如,如果看到地上的螞蟻成群結隊在搬家,那就是「快要落雨了」,蛞蝓出現也是「天要下雨了」,深海少見的魚類出現,也被人們聯想到「地震魚」要地震了。這種大自然現象,十次準九次。這一方面,人類還得拜螞蟻等生物為師。
生物學界,腹足綱的蝸牛、蛞蝓等種類繁多數不盡,但最常見的蝸牛是「非洲大蝸牛」。這種蝸牛不是台灣原生種,而是1932年日本人「下條久馬」以食用為目從新加坡引進,所以牠是外來種的生物,同類中牠體型最大,是巨無霸。
非洲大蝸牛的繁殖超強,雌雄同體,異體交配,雌雄均產卵,每隻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每次平均可產卵200粒。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覓食,不需母體照顧。這樣的繁殖力,難怪目前台灣的平地及中、低海拔山區都有牠們的蹤跡,台灣集二千三百多萬人之力都沒能消滅「路螺」。
蝸牛「啪啪啪」讓人目瞪口呆,交配時兩隻蝸牛的腹足會黏附在一起,互相把丁丁插進對方的生殖孔,不知是太酥茫、太耐久或動作太慢,交配過程居然能持續長達二至六小時,堪稱是「久戰不下馬族」。
牠們被引進台灣當食物後,因為肉質不佳而被棄養,漫延全台,如同綠獵蜥。廿年前引進的「金寶螺」也如出一轍,台灣在那個年代,民生食用物資不缺,怎會有商人動起歪腦筋引進「金寶螺」來危害全台,當事人罪不可赦。
雖然蝸牛喜歡潮濕的環境,但其實牠們最怕水,這是因為蝸牛是用呼吸孔進行呼吸,水淹會讓牠們無法呼吸而窒息溺斃。所以下雨天,蝸牛第一個選擇就是「趕快往上爬」,以免水淹鼻孔死翹翹。
蝸牛爬行時腹足會不斷分泌粘液,所以只適合在微濕的草地爬行及覓食。大熱天,牠們是抵死都不會上路的,因為粘液會粘住路面上的泥砂而不良於行。除非雨天,蝸牛是慣性晝伏夜出的生物,就是怕熱怕太陽直射被晒死。早期原住民在捕捉蝸牛加菜,也都是利用雨天或黑夜。
很多人到水庫邊捕滑溜溜的「大鱸鰻」,就是靠細砂或灰燼,清晨到水庫岸邊巡視大鱸鰻上岸吃嫩草時,會沿路留下粘液,捕鰻人就開始沿路徑撒砂或灰燼阻斷大鱸鰻的「回家路」,因為滑溜溜的鱸鰻滾上砂子或灰燼就無法滑行而被手到擒來,這一招比在街頭打殺砍死「鱸鰻」還省事。
蝸牛肉質差,其貌不揚,終至被棄養,但如蹲下來用心看似有幾分可愛,蝸牛背上的外殼是螺旋形的,它的軀體幾近透明,是一種纖弱而美麗的生物,牠有兩對觸角,一對長,一對短,眼睛就長在那對長的觸角上,會靈活地轉動。
台灣社會一直用「無殼蝸牛」來形容買不起房子的人與事,非洲大蝸牛不知有感、無感及何感?
蝸牛爬行五告慢,比牛還牛步,曾有人觀察牠的時速只有12公分,但也有人觀察過牠的時速約一公尺,各說各的,爬慢爬快可能隨牠高興吧。
「炒螺肉」曾經是台灣夜市的一道佳餚,但現在己少有人再吃,真想再吃,最好特別料理過,千萬不要隨便在路邊撿了蝸牛就回家煮,容易感染寄生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