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屏東
苦蘵,又稱為炮仔燈、天泡子、天泡草、黃姑娘、小酸漿、朴朴草、打額泡、燈籠草,是田野間以前常見的一種植物。
它一年生草本,直立或披散,高在30至60厘米或更高;莖上多分枝。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長3至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沿有不規則齒。
葉柄長1至5厘米。夏秋開花,花冠淡黃色,五瓣,花葯黃色或淡紫色。果萼卵球關狀,橙黃色,酷似燈籠,漿果藏於果萼內,球形,直徑1公分左右,可食用。
多生於山谷、村邊、路邊、台灣南方較常見、山溝路旁均有。依據醫書說法,它功用有以下幾項:
- 性味:味苦,性微寒。
- 功效:歸肺經;清熱解毒、利尿去濕的功效。
-
主治:發熱、腮腺炎、喉痛等。
這些還是要專業中醫師指示,不能自行食用,勿輕易採信。六、七十年前,雜貨店賣一捧朴啊草(燈籠草當年俗名)一毛錢。現在一捧50元也買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