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柯俊鴻/專訪
那個十一月的午後,我走進曾正元老師在臺東新生路的工作室,彷彿踏進了一個色彩的異想世界。牆上、地上,甚至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濃郁的藝術氣息與顏料的味道。曾被國際藝壇譽為「東方畢卡索」的他,正專注地在一幅巨大的畫布前揮灑,那神情不像在創作,更像是在與畫布進行一場深邃的靈魂對話。
我與曾老師的緣分始於社群媒體。多年前,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他一系列以「宇宙生靈」為主題的畫作,那迷幻卻不失和諧的色彩,以及充滿靈性能量的線條,瞬間攫住了我的目光。當時我便心想,總有一天,我要親自拜訪這位隱身於臺東山海之間的色彩魔術師。
「我作畫,最喜歡向大自然取材。」曾老師放下畫筆,熱情地招呼我。他指著牆上一幅早期描繪中央山脈蓊鬱森林的畫作,筆觸細膩到能看見葉脈的顫動。他說,臺灣的一草一木、山海雲霧,都是他最初的老師。他常揹起畫具走進山林,有時甚至會體驗幾日的荒野生活,將最原始的生态感動,化為畫布上鮮明而充滿生命力的印記。

圖:東方的畢卡索正元曾正元參與亞洲藝聯盟大展。(圖:曾正元提供)
然而,隨著生命經驗的累積,他的畫風也逐漸蛻變。他帶著我走到另一批近期創作的抽象畫前,畫面上不再是具體的山川草木,而是流動的、虛幻的色塊與線條,彷彿是宇宙初開的混沌,或是星雲生滅的瞬間。「這些年,我更多是在畫『感覺』,畫宇宙的飄渺,畫內心的靈性風景。」他解釋道。看著那些作品,我確實感覺自己被吸入另一個時空,色彩與線條編織出的幻想世界,讓人暫時忘卻了現實的紛擾。
正是這種獨特且無法被歸類的風格,讓他的作品不僅在臺灣受到矚目,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他為我分享了一個難忘的故事。一位來自日本的醫生,透過網路看到他的畫作後深受感動,特地飛來臺灣,只為了當面收藏一幅他筆下充滿靈性圖騰的作品。還有一位企業家第二代,為了新居的客廳,特別向他訂製了一幅兩百號的巨幅抽象畫,最終以兩百萬元的價格珍藏。這不僅是市場的肯定,更是對藝術家靈魂最深層的共鳴。
曾老師笑著說,他喜歡經營臉書,因為這讓他能直接與世界分享創作的故事。他的臉書,就像一間二十四小時開放的線上美術館,結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與知音。「做人跟作畫一樣,要有正向的思考,行得正才能走得長遠。」這句話從他口中說出,顯得格外有分量。回到家鄉臺東十多年,他始終與人為善,而在與網友互動的過程中,他瞭解到許多社會底層、街友的困境,也總是在能力所及之內,低調地伸出援手。他深信,藝術不該是高塔裡的孤芳自賞,而是能與社會互動、傳遞正能量並帶來改變的媒介。
訪談的最後,我問他對於未來還有什麼樣的憧憬?他目光炯炯地望著窗外東台灣多變的天空,堅定地說:「我希望朝向多元藝術創作之路前進。」對他而言,創作風格就該像東部的氣候與地貌,充滿無限的可能與驚喜。他將繼續用滿腔的熱情與創意,回應這片土地的呼喚,讓他的畫筆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持續閃耀,將源自臺灣這片土地的美與靈魂,帶給世界上每一個渴望被療癒的心靈。
離開工作室時,夕陽正將臺東的天空染成一片曾正元畫作中常見的瑰麗橘紅。我回頭望去,他已經再次拿起畫筆,回到了他的色彩宇宙之中。藝術之路無盡,而曾正元的故事,正隨著每一筆落下的色彩,繼續燦爛地譜寫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