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林守慈/澎湖
澎湖縣政府舉辦「澎湖世界遺產潛力點海洋文化永續發展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特別邀請英國知名工程師大衛・馬爾・韓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 DMH)的曾孫女 費莉希蒂・索默斯・伊芙(Felicity Somers Eve)蒞臨與會。她遠從英國抵達澎湖,親自帶來珍貴的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設計手稿輸出圖件,致贈予澎湖縣政府,由縣長陳光復代表接受,陳光復感謝費莉希蒂・索默斯・伊芙的珍貴分享,這段跨越世紀的工程歷史,象徵中英兩地跨越百年的航海歷史再度交會。
陳光復特別感謝費莉希蒂・索默斯・伊芙遠道澎湖,並為我們帶來極具歷史意義的圖件,同時感念其曾祖父韓德善對台灣海峽航行安全的貢獻,他以專業與遠見,為東亞航海安全奠定基礎,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澎湖人的航海路。他也感謝景祥祜老師長年投入燈塔文獻蒐集與實地研究,從走訪世界各地到推廣航標文化,他是燈塔與航標文化的實踐者,更是促成此次珍貴交流的重要橋樑。
陳光復表示,西嶼燈塔不僅是航海安全的重要地標,更見證了澎湖作為海洋文明交會點的歷史價值。最後,他感謝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林妤蓁助理教授及學校團隊,讓此次研討會順利匯聚國內外學者,共同探討海洋文化的永續發展,也讓更多人認識澎湖在全球航海史以及石滬文化的關鍵地位。
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岬角,是臺灣與澎湖地區的第一座燈塔,奠定了近代燈塔制度的基礎。最早建於 1778 年(清乾隆),為官民合資興建七級八角礱石塔,名為「西嶼浮圖塔燈」,為當時航海者的重要指引。隨著航道發展與安全需求,於 1874 年(清同治)至 1875 年(清光緒)間重建為現今的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並採用當時最新的四等旋轉透鏡與霧炮設備。
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這座新燈塔的誕生,與英國工程師 韓德善(DMH) 密不可分。自 1872 年起,他多次親赴澎湖西嶼,實地考察舊西嶼塔燈(西嶼浮圖塔燈)及其附屬建築,詳實測繪塔身、燈籠與燈器結構,指出設計缺陷並提出改良方案。他將調查報告呈交時任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成為近代燈塔制度轉型的重要依據,讓航行安全邁入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