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根據《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SOFIA)報告指出,全球漁業產量已達2.23億噸,其中水產養殖占比超過五成。為因應氣候變遷及水產業升級趨勢,農業部漁業署支持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投入多項水產創新研究,今(28)日舉辦「水產永續世代:以循環經濟驅動水產副產物創新打造智慧加工新藍圖」科技計畫聯合成果發表,展示水產業高值化的兩大主軸——低碳化與智慧化。
高科大副校長謝淑玲指出,全球消費型態的轉變與氣候挑戰,使水產食品加工產業必須加速永續轉型。高科大在漁業署支持下推動九項研究計畫,涵蓋水產養殖、育苗、加工及副產品開發等領域,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精神。未來學校將持續推動跨院系、跨領域合作,從副產物高值化、減碳技術到智慧製程,打造全台最具影響力的水產永續創新基地。
農業部漁業署主任秘書繆自昌表示,養殖業與漁業面臨環境與經濟雙重挑戰,雖水產養殖占全球產量超過五成,但高達35%的水產廢棄物仍是永續發展的重大阻礙。漁業署以「智慧、韌性、永續、安心」為四大政策願景,透過高科大研究團隊將政策落實為具體行動,針對下腳料、廢棄物及冷鏈不發達等問題提出創新解方,構建高值化與智慧化水產供應鏈,提升臺灣水產資源永續利用及國際競爭力。
高科大水圈學院院長鄭安倉率領團隊聚焦「氣候調適 × 食安強化 × 永續加工」整合策略,推動三大研究方向:
「鱸魚氣候風險調適策略研擬計畫」:以數據與場域實證建立風險調適模式,協助漁民因應極端氣候;
「文蛤安全養殖調查計畫」:執行超過200場採樣與風險分析,推動文蛤、鱸魚、午仔魚等品項安全升級;
「文蛤漁電共生示範養殖場計畫」:導入茶粕基肥與電解水防疫機制,兼顧能源效益與生態平衡。
在育種領域,水產養殖系主任潘婕玉以基因體學建立「白蝦跨體學精準育種資料庫」,成功鎖定抗病與高適應性基因,推動自主種源體系。
在加工與商品應用方面,漁業科技與管理系助理教授黃志雄主持「漁產品加工流程優化研究」及「魚類加工設備市場分析計畫」,導入智慧監控、自動化技術,推動72家業者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台灣水產加工聯盟」。
水產食品科學系教授侯智耀執行「水產品多元利用開發團膳研究」,以石斑魚與鱸魚開發營養餐食,提升國產魚類在團膳市場的附加價值。
此外,高科大副校長謝淑玲與海洋生物技術系助理教授蘇豐傑共同推動「水產品加工廠副產物再利用計畫」,以魚骨、魚皮、內臟開發寵物食品與機能性魚油產品,兼具環保、經濟與永續三效益。蘇豐傑另主持「雨生紅球藻負碳與商品化開發計畫」,以光生物反應器捕集二氧化碳並生產蝦紅素,展現水產科技在減碳與循環利用的新潛力。
這次發表會導入「RFID智慧報到系統」,貴賓進場即可自動識別與語音歡迎,體現高科大智慧科技與創新服務的應用力。活動最後安排主廚現場料理展示,以「鮮味美食」呈現科技成果落實於生活的高值化成果,為水產科技注入創新與人文兼具的新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