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香火鼎盛的鼓山內惟青雲宮 (俗稱老祖廟),昨天 (24日)舉行別開生面的「慶成謝土」儀式,有些科儀關在廟內進行,一般人難得一見,這項慶典同時為該廟今年底重返左營軍區內「桃子園」謁祖尋根探源暖身,信眾無比期待。「休兵」多年的內惟宋江陣也在昨天歸隊整軍,準備再展身手。
老祖廟曾於民國105年間修建,依宗教禮俗,完工後必須舉行盛大的謝土慶典。另外,該廟新建的五方旗座城、四隅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大門三十六官將門神和九龍壁九龍昨天也同時開光,一次到位既慶成也謝土。
老祖廟曾於民國95年間舉辦盛大的建醮慶典,宗教禮俗上所謂「一科醮三科香」,就是指舉辦一次建醮慶典後,必須再分年舉行「三科香」慶典活動。
該廟修建前依老祖降示於民國97年舉行「第一科香」,當年是前往曾文溪口刈水香。民國99年舉行「第二科香」,慶典主軸是重返老家桃子園謁祖進香。供奉的主神「保生大帝(老祖)」降示今年舉行「第三科香」,完成整個宗教的科儀。今年底第三科香,也是要再回桃子園尋根探源。
今年的第三科香訂於12月21日 (農曆11月2日),距第二科香謁祖已相隔15年,因此信眾對今年底的重返桃子園謁祖無限的期待。
民國28年離開老家桃子園的「老祖」,到今年為止,已經離家86年了。換是常人,算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了。祂第一次返鄉是離家一甲子後的民國88年間,故土雖猶在,景象已全非。第二次是民99年舉行第二科香時,今年底是第三科香,將是祂第三次返鄉。下一次是何年,得待老祖說了算。
昨天的慶成謝土儀式,法師施法時先將廟門關上貼了封條,禁止閒雜人進出,直到傍晚完成儀式後才重啟廟門,其中法師在廟內「收邪押煞」後再開門送土這一幕,一般人難得一見,也難「窺睹堂奧,欽蹈明規」,諸多細節內行的才懂,有些禁忌外人還得「閃避一下」。
青雲宮的祖廟是位於壽山西麓依山傍海的桃子園山腰,但因軍事需要而被劃入「左營海軍要塞管制區」,民國28年遷村,聚落居民與青雲宮廟人神全部一起讓地遷離,開啟高雄市遷村史頁的濫觴。
桃子園是居民心中的世外桃園,劃入管制區後,只有軍方才能通行無阻,連「原住」身分的桃子園世代想重返家園看看祖籍地的風貌都比登天還難,神就是神,法力無邊,跟著「老祖」返家謁祖是唯一的機會。
高雄港市合一後成為新地標,一片榮景,賺足觀光財,但在桃子園,「軍民一家親」是不可能的存在。
遷村年代久遠了,現在散居各地的桃子園子弟,只有當年在桃子園出生的耆老才有資格說「我是真正的桃子園人」,這些人都己八十幾歲了,後世代最多只能說「我的祖先是桃子園人」。主委黃永斌、副主委黃進雄、管委會幹部李文雄等等等後世代,也都是沾老祖之光才有緣到桃子園領略父祖輩祖籍地的風貌。
現今的桃子園,地形地貌放眼所見全部都是軍事設施,昔時的風貌比走味的咖啡還走味,任憑春風再怎麼吹,都是桃子園後世代心中難解的一縷「走味的鄉愁」。所以過去兩度謁祖尋根探源,也僅是「透過老祖的引領,帶桃子園子弟再踏上故土」,聊解鄉愁。
據在桃子園出生的耆老回憶及古地圖所描繪的景象,當年的桃子園雖位處高雄市的最西陲濱海山腰,但居民眾多,工商百業發達,柑仔店、百貨店、飯店仔、旅社等,應有盡有,自成一個繁華的商圈。國校的學生人數多達數百人,小朋友在沙灘戲水是耆老畢生最難忘的童年。
當年的桃子園被譽為高雄市未消失的地平線,如今成為「古早就被消失的地平線」,走過這段歷史的長河,桃子園昔時的風貌,只剩耆老有印象,但徒留感傷。
為了配合昨天的「慶成謝土」慶典及迎接年底的謁祖進香,「休兵欠操」十幾年的內惟宋江陣昨天在老祖廟的廟庭歸隊,重整旗鼓,準備再展身手。
這支宋江陣,名聲不如內門宋江陣響亮,但隊史悠久,成軍年代無可考,但確定在86年前還沒遷村時在桃子園就有,遷到內惟後,陣容還非常壯大,想加入還得接受「體檢」,身強體壯的才有機會被挑選,如今老將凋零,新秀乏人,重整旗鼓還得登門拜託一些「少年也」出來參加。
老祖廟的總幹事、當地的建國里里長林福祥也是桃子園的後代子弟,從十幾歲就是宋江陣的一員猛將,現在擔任領隊,事隔十五年,這次號召宋江陣歸隊時,猛然發現「老將少了好多人」。老幹合新枝,得費一番心力操練才能再展內惟宋江「雄壯威武」之風。
重新整軍的內惟宋江陣,林福祥負責操兵,他得帶頭示範重展身手,他說「已經很多年沒舞了,年紀也大了,這次舞下去,骨架恐怕要散掉」。
另一位老將葉清祥年近70歲,18歲就參加內惟宋江陣,如今「招式沒忘,姿勢一百,但分數難打」。李鍚勳一家,從祖父就開始參加內惟宋江陣,他是第三代,他的兒子也加入宋江陣,他家是「四代相傳,都是內惟宋江陣的人」。他說這就是桃子園子弟代代永相傳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