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屏東
六月底七月初,可以發現各地的稻田幾乎都已收成完畢。現在十月怎麼又在割稻?
在南台灣鄉下可以親自體會稻田的變化,剛插秧時倒映著天空的水田,隨著逐漸長高長大,形成整片的翠綠,經過四個多月,稻田結出飽滿的稻穗,由翠綠轉為金黃色,就是採收期。收成過後,田間再度看見原本泥土的顏色,截斷的稻桿黃綠相間。如果淹水或是多雨,短苗會抽新葉子,展開第二春。
屏東的稻田為一年兩期,第一期稻作在2-6月、第二期稻作在7-11月之間。在插秧前,會先進行打田放水,也就是會先將綠肥打入土裡,並在田裡放水讓土壤濕潤。整完地後,開始進入插秧的作業。屏東鹽埔一帶,高朗就有農夫種植二期稻,最近機械採收,畫面顯得十分
有插秧機,不用手工插秧,效率大約是人工的10倍,省時間和工資。插秧過後要根據不同的階段放置肥料,也要定期去巡田拔除雜草,無人飛機早就代工施肥或是農藥,非常省事。經過了約5個月的生長期,結實纍纍的稻穗會因為越趨飽滿而低下頭,這時就準備進行收割作業了。
剛收成的稻穀是濕的,收割後要將濕穀子烘乾,避免讓穀子發芽,功虧一簣。現代利用廟宇空地在太陽下曝曬。接著有機器烘乾,送入碾米廠。大家吃的米就是這種方法收割,運送。
圖:屏東縣鹽埔高朗一處農田稻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