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婉柔/台北報導〕
「少子女化,是國安危機!」這句話絕非危言聳聽。台灣已連續57個月「生不如死」,死亡人數多於出生人口,顯示人口結構正面臨劇烈轉變。未來國家勞動力勢必受衝擊,下一代將背負更沉重的社會壓力與責任。
圖/翻攝陳菁徽臉書
為正視這項迫切問題,立法院今(15)日舉行「少子化衝擊勞動力─友善生育翻轉缺工現況」公聽會,由立法委員陳菁徽與台灣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共同主辦,並邀集企業代表1111人力銀行及產官學專家、跨部會官員共商對策。國發會、衛福部、勞動部與教育部等單位皆派員與會,針對少子女化與缺工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政策研議。
政府應設專責單位 整合跨部會資源
陳菁徽委員在會中指出,少子女化問題已非單一部會能獨自面對,中央政府應成立「專責單位」統籌推動對策,強化跨部門政策串聯與資源整合,全面因應人口危機。
她建議,政府應提高生育補貼、調整稅制,實質減輕年輕家庭的生養負擔;同時強化托育體系,確保孩子能在安全環境中健康成長。此外,應檢討現行勞動制度,打造更加友善與彈性的工作環境,讓家長能兼顧職場與家庭照護責任。
在居住面向,陳菁徽指出,高房價已成為年輕世代不敢生、不願養的主因之一,未來將推動修法,放寬社會住宅申請標準,優先照顧有子女的家庭,讓年輕人「敢婚、敢生、敢養」。
圖/翻攝陳菁徽臉書
憂「厭童風氣」擴散 政策思維應重視社會包容
陳菁徽亦警示,當少子女化成為常態,社會氛圍逐漸對兒童「不習慣」,甚至產生「厭童文化」。她指出,這不僅反映社會對育兒的不友善,更可能進一步壓抑本就脆弱的生育意願。
她以近期「高鐵寧靜車廂」爭議為例,認為政策設計若缺乏周全思慮,易引發社會對立與誤解。「我們應重新檢視政府在少子女化議題上的政策方向,是否真正考慮到家庭與兒童的需求。」
圖/翻攝陳菁徽臉書
凝聚社會共識 讓台灣走出人口谷底
面對人口急凍、勞動力不足與教育資源失衡的多重挑戰,陳菁徽強調,唯有集結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打造「友善生養」環境,台灣才能迎來翻轉的契機。
「我們會不斷集結眾人智慧、積極倡議,直到看見谷底翻身的曙光出現,讓台灣擁有真正的未來。」陳菁徽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