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雲/台北
曉劇場10月帶著《羅丹計畫——馬克白夫人》與《潮來之音》前進義大利米蘭與卡塔尼亞演出。繼去年在外亞維農藝穗節、布拉格藝穗節後,接續今年又受邀紐約及義大利藝穗節巡演,打開國際市場及能見度,展現臺灣當代戲劇作品的實力及文化底蘊。10月9日至19日於米蘭藝穗節及卡塔尼亞藝穗節演出。
《羅丹計畫——馬克白夫人》靈感來自法國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雕塑《地獄之門》,以作品背後的故事性及雕塑的形體,翻轉其中男性為主的思維。藉地獄之門上方以亞當為原型的三個陰影,連結至莎士比亞經典中的馬克白夫人及三位女巫。女性被暗喻為罪惡的化身,但亦為追求慾望、驅動自我實現的殉道者。
本支作品由三位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表演者構成,以呈現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展現的樣態,三位表演者包含:日本舞踏家我妻惠美子、演員陳家誼及舞者陳渝喬共同演繹。以不同的年齡、身體姿態、表演的訓練系統,呈現既獨特又相互揉合的張力。
2024年外亞維儂藝術節觀眾表示:「從表演者姿態中,看到非常不一樣的表現力。在鍾伯淵的帶領下,我們得以舞蹈在屬於自己的神話軌跡之上。」本次即將前往米蘭藝穗節,也期待透過作品與當地對話,探尋當代女性形象。
《潮來之音》創作靈感源自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及隨之而來的海嘯與福島核災,這場災難不僅震撼日本,也引發對人類生存與命運的反思,編導鍾伯淵於2018年受國藝會海外藝遊支持,前往劇中重要符號來源的「恐山靈場」,將對當地的觀察化作創作養分。使「潮來」的雙重含意,既指浪潮的聲音,也象徵著恐山的巫女「Itako」召喚他界之聲,層層堆疊出情感與命運的波動。
《潮來之音》從海嘯災難的預言,窺視人性的「情、愛、孤獨與存在」以一位與盆栽生活的男人、一位養貓的女子、一對女同性戀伴侶切入,探討同志婚姻、代理孕母、寵物臨終等議題,同時翻轉古希臘神話「伊卡洛斯」與「薛西弗斯」,盡管社會觀念像巨石一樣難以撼動,但相愛之人能藉由彼此的陪伴,共同戰勝困難,並在災難的浪潮中找到前進的力量。本作品已累計前往8個國家巡演,超過70場演出,好評如潮,從2022年於愛丁堡藝穗節演出後,更是國際邀演不斷。
巡演觀眾表示:「戲裡說著我們日常不敢表達的情感,原來世界的另一端也有跟我一樣的感受,聽著海潮聲覺得溫暖同時不孤單。」這次接續《羅丹計畫——馬克白夫人》將前往卡塔尼亞藝穗節,期待義大利的觀眾在潮來的低語之間,身臨其境地感受來自台灣綿長海岸線的溫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