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雲/台北
對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王致遠而言,教學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重塑人生的方式。2015年夏天的一場登山旅行,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下山後身體不適、症狀急轉直下,他被迫面臨截肢的抉擇。手術前,母親問他:「你能接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嗎?」他沉默以對,心中明白,這是唯一的出路。
裝上義肢、展開復健後,王致遠將康復過程視為一場探索遊戲,跌倒了就重新站起。沒有逃避、沒有怨懟,只有不斷學習如何用新的身體生活。
談及教職生涯,他笑言自己是「誤打誤撞」當上老師。原本赴國外攻讀博士,返台後因學門需求進入中山大學任教。一開始他並不擅長教學,「在國外只做研究,回來要面對學生,真的很不習慣。」但隨著經驗累積,他逐漸感受到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開始反思如何讓課堂更有互動、更有趣。
王致遠坦言,他從不刻意遮掩義肢,「讓別人知道我行動比較慢,大家自然會理解。」回到校園後,他投入課程設計,最重視學生的參與與提問能力。為了破除「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模式,他在課堂上增加互動討論,並在課綱上直接註明:「這不是涼課,這課很操,想打混的學生請不要來!」他強調,明確說明課程要求,是對認真學習者的尊重。
因經歷特殊,他常成為學生傾訴的對象。但他說自己從不給建議,「我不喜歡說教,只分享我的經歷。真正的啟發,不是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你自己聽完後有感悟。」
2017年,王致遠接受雙手異體移植手術,放棄原本熟悉的義肢,重新適應「新手」的挑戰。手術後,他必須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但他仍堅持嘗試,只為追求更高的生活自主性。
外界常形容他「樂觀」,但他認為那只是務實的生活態度,「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這種看似平靜、實則堅毅的信念,也成為他給學生最真實的生命課程。
「人生沒有哪條路是輕鬆的,」王致遠說,「只要願意邁出腳步,即使走得慢,也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