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翁順利/台南
南市區漁會獲海洋委員會114年度海洋文化領航計畫補助,舉辦今年度「臺南蚵棚節」。活動於今(3)日在臺南市南區喜樹沙灘召開「蚵棚出海」記者會,展開精彩序幕。今日活動透過蚵棚編織技藝展示、養殖文化導覽、DIY體驗課程,全面展現臺南沿海養蚵產業的技術文化與生態智慧。臺南蚵棚節至10月31日止,融合展示教育與活動體驗,歡迎民眾走訪臺南喜樹沙灘現場,深入理解蚵棚文化的獨特內涵。
府城美食根源於豐饒的海洋資源,這次「臺南蚵棚節」希望透過蚵棚文化,進一步帶領民眾走入美味背後的產業故事。今日活動包括蚵棚編織技藝DIY、養殖歷程導覽、友善環境生態展覽及體驗等不同方式,精彩內容讓民眾感受養蚵產業魅力。現場亦推廣南市區漁會養蚵品牌理念,以友善環境、永續經營的方式展現產業價值。
主辦單位南市區漁會理事長方裕豐表示,臺南蚵棚節是年度文化盛事,蚵農以手工竹編製作的蚵棚,是人與海共生的智慧結晶,也是具代表性的地方海洋文化。記者會另一大亮點來自喜樹國小學童的參與,同學登台化身「小蚵寶」,演出自編劇目《小蚵冒險記》。故事描述小蚵在海洋中的成長歷程與冒險經驗,而學童純真的演繹,不僅增添活動的溫度,也象徵蚵棚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主辦單位南市區漁會在活動現場喜樹沙灘設置「時光迴廊」展區,民眾可在這次活動中認識養蚵產業,展區系統性介紹臺南沿海養殖環境的變遷,長達百年的養蚵活動,從早年人工採蚵、竹架養殖,到使用外海浮棚的塑膠浮具,再到近年減少海廢的技術革新,臺南養蚵產業不斷朝向友善環境,與海洋共存的永續目標前進。
漁會更特別安排「友善生態環境課程」及「食魚教育」展區說明推廣蚵棚產業所蘊含的海洋生態意識,強調永續養殖與環境保護的兼顧方向,讓民眾了解蚵棚產業與自然保育之間的密切連結。「友善生態課程」說明蚵棚海面下的生態活動,而「食魚教育」課程則帶領民眾從飲食角度認識台灣養殖漁業,傳遞「知魚、識魚、食魚」的理念,培養大眾更健康永續的飲食觀。
海洋委員會表示,這次「臺南蚵棚節」以蚵棚文化為主軸,透過傳統技藝、品牌理念與互動體驗,展現沿海養殖海洋文化的多元樣貌。海洋是臺灣的重要自然資源與文化根基,如何將在地產業與永續理念結合,並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是海委會長年推動的政策方向。海委會誠摯邀請於活動期間民眾走訪「臺南蚵棚節」,體會臺南鮮蚵不只是地方產業,更是用海生活智慧的結晶。
未來海洋委員會將持續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鼓勵各類團體共同參與,讓海洋文化不僅停留於產業的呈現,更深植於社會共識與生活價值之中。透過各類文化扎根與體驗活動的辦理,期待「海洋」能夠轉化為連結社會、凝聚共識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