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曾是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唯一女教授、最年輕教授的張玉盈,原是眾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然而,30歲後的人生卻如秀姑巒溪般曲折,歷經長女夭折、婚姻受挫與重大罕見疾病,最終成為輪椅族。她以數年時間與自己和解,走出內心高牆,轉身成為心懷感恩、樂於分享的不倒翁,如今榮獲衛福部第29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
張玉盈自小懷抱科學夢想,立志要拿諾貝爾獎。國小愛數學、國中喜物理、高中愛化學,堅持選擇自然組,最終考取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畢業後赴美俄亥俄州立大學,僅5年便完成碩、博士學位,埋首研究,被指導教授稱讚是「相當多產的論文寫作者」。
27歲成為母親後,她返臺進入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任教,當時是全校最年輕副教授。6年後升等正教授,並轉任資工系,成為工學院百名教師中唯一女性。她接連獲得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研究績優獎、優良導師獎,以及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中國工程學會南區優秀青年工程師獎,風光入圍十大傑出女青年。
然而,順遂的路在30歲後戛然而止。除了遭逢家庭劇變,已是單親媽媽的她,被診斷為「修格蘭氏症候群」,不久又確診多發性硬化症,行動逐漸退化、最終仰賴輪椅。她坦言:「拿到第二個重大傷病,還是罕見疾病,我更不知道我還能投入教學多久。」多年來,她成為醫院常客,單次住院最長達35天,卻仍選擇重返講臺,持續申請計畫、帶領研究生、發表論文。
「人生的變化太劇烈了!」張玉盈回憶,自己曾將心門緊閉,不願與人交談。49歲那年,她決定改變,「不要看輕自己」,從寡言害羞,轉而主動分享,甚至將資工專長投入跨領域研究。她化被動為主動,先後與長庚和慈濟醫師合作,發表高品質的跨領域期刊論文。她也在課堂上以聖誕老人裝扮或趣味道具活絡互動,即使疫情期間遠距教學,她會準備逗學生開心的道具,讓互動少的網路教學更有趣,幾乎無一缺席。
「不做就什麼都沒有,做了才有機會。」張玉盈說,33年的教學歲月,深刻體會月有圓缺,人生有不可預測的起伏,她都堅守崗位,「我知足了!」張玉盈用自身「殘而不廢」的人生故事,鼓勵更多人勇敢面對世界。
中山大學表示,張教授曾是工學院上百位教師中唯一的女性,肩負教研與養育子女的雙重責任,同時勇敢面對兩項自體免疫疾病的挑戰,依然申請計畫、指導研究生、用心教書、發表期刊,總是笑容滿面地與人打招呼,「金鷹獎的精神,是鼓勵身體不便的人,依然能如鷹展翅飛翔。張玉盈教授,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