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去 (113) 年10月29日,中國大陸籍貨輪「鈺洲啟航」因主機故障,在基隆港西北方約5.4浬處擱淺。該船總噸9,968噸,載有17名船員、3座橋式重機,並有殘油重油247公噸、輕油37公噸及滑油6,280公升。因剛出港,大量重油仍在船上,若船體受損恐造成北海岸重大海洋污染風險。今 (114) 年9月14日,隨著貨物卸除與船體浮揚的完成,這場歷時近一年的海難應變行動即將落幕,船舶也將拖航至韓國進行拆解處置。
自事故發生後,交通部航港局立即成立應變中心,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同步啟動「海洋污染處置組」,展開一連串監測與防治作業。事故初期,應變小組在最短時間內開始油污擴散模擬,至今完成314次油污擴散模擬與64次衛星監控,並迅速在野柳、龜吼、大武崙、東澳、磺港等漁港及核二廠周邊布設攔油索與吸油棉索,提前部署中油應變資材於野柳地質公園,形成全面性的防護網。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高度關注本案,指出此為重要的地質景觀及漁場,加上生態環境敏感,恐因海況不穩定或船體受損而增加污染風險,因此責成海保署嚴陣以待,全程防堵海域環境發生二次污染。事件進入抽油作業階段後,海保署派員進駐指揮所,並在各次應變會議提供污染應變技術支援與策略諮詢,並持續進行水質檢測。在擱淺船舶周邊5處海域進行的採樣,檢測項目涵蓋礦物性油脂、pH、水溫、鹽度及溶氧,結果均顯示「ND(未檢出)」,確實污染擴散並未發生。
114年1月14日,專業海事工程公司順利完成抽油作業,總計抽除殘油284.79公噸,顯著降低了海洋環境風險。在後續的長達八個月的移除期間,海保署持續監督船貨卸載與浮揚作業過程中的污染防制措式,並審查船東及保險公司提出計畫的污染防治作為,要求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具備污染防護配套,並每日指派專人透過監視器即時監控現場及周邊海域。
海保署強調,這起事件驗證了台灣在大型船舶擱淺應變上的專業能力與制度韌性。從第一時間的防堵,到後續漫長的抽油與移除過程,跨機關合作展現了嚴謹周延的防治能量,最終達成「無污染擴散」的目標。
海保署同時指出,本案有賴交通部航港局、海巡署、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新北市政府、基隆市政府等單位的通力合作,以及船東與保險公司依臺灣法規履行責任。這不僅排除了一宗潛在重大污染危機,更為我國在海洋污染防治與跨機關應變管理累積了寶貴經驗。
圖/鈺輪擱淺野柳岸際浮揚作業之污染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