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宏/雲林-雪梨
來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楊孝慈教授,於 2025 年 8 月至 9 月間,在西雪梨大學 John Phillips 圖書館舉辦「紙蝶飛舞:生態藝術展覽」,以蝴蝶的蜜源植物為主題,讓觀眾了解人類與自然的共生之道。展覽將持續至 9 月 21 日,誠摯邀請民眾前往觀賞。
除了展覽,楊教授也舉辦了「紙蝴蝶標本 DIY」活動,透過動手製作的體驗,引導參與者了解蝴蝶與人類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同時倡導以「觀察」取代「捕捉」與「不人道飼養」,呼籲大眾尊重自然生態。
展覽之外,楊教授也受邀在西雪梨大學的語言教育課堂裡以及雪梨華僑讀書會分享「生態藝術教育計劃」。現場以有獎問答方式與聽眾互動,討論蝴蝶生態議題。其中一位華僑朋友詢問「蝴蝶過冬和候鳥有何不同?」楊教授指出,候鳥的遷徙多有親鳥帶領,而蝴蝶在羽化後則完全依靠自己進行遷移。全球目前僅有兩種蝴蝶具備集體飛行遷徙過冬的習性:臺灣的紫斑蝶與北美的帝王斑蝶。帝王斑蝶甚至能從加拿大一路飛行到墨西哥中部,但近十年來這兩種蝴蝶的數量驟降至不到過去的 10%,主要因為棲地破壞與全球暖化,凸顯了生態復育政策與教育的重要性。
楊教授建議民眾可以在陽台或花園種植如金露花和龍船花等蜜源植物,以吸引蝴蝶和蜜蜂等授粉昆蟲,促進生物多樣性,營造友善環境,實踐人類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籌辦展覽與交流過程中,楊教授也深入了解澳洲英語獨特的縮寫文化。例如,當地人習慣將「afternoon」說成「arvo」,將「McDonald’s」稱作「Macca’s」,還有「servo for service station(加油站)」、「mozzie for mosquito(蚊子)」等日常縮略字。這些語言現象除了反映快速溝通 (quick and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更展現了澳洲人在語言使用上的 身分認同 (identity expression) 與友善親和 (sociability and friendliness),也為跨文化研究增添了實用資料的分析素材。
楊教授特別感謝任教學校以及教育部提供部分經費支持此次國際交流計劃,也感謝先前在雲科大藝術中心展覽與雲林縣林內鄉紫斑蝶季宣導活動中協助的師生志工團隊。這些經驗累積,讓他能將臺灣的生態教育與藝術推廣經驗,分享給澳洲的民眾。也感謝當地志工Emma, Lynne, Ryan, William和家母協助展覽活動。
楊教授表示,此次展覽不僅是藝術的展示與環境教育的推廣,更是一次跨文化的深度學習經驗。他希望透過藝術和語言的交織,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並為未來更多的國際合作奠定基礎。進一步詳細資訊,請參見展覽官方網站:
https://teacher.yuntech.edu.tw/yanght/pb/sydney.html
圖/在西雪梨大學圖書館辦理的紙蝴蝶DIY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