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2025年8月28日至29日,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舉辦「憲政日三十週年國際研討會」,會議雲集當地政界、法學界菁英。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教授、《當代法律》雜誌社長廖義銘,成為唯一來自中亞與歐洲以外的外賓,不僅發表專題演說,更被安排坐上講台中央,成為會場最受矚目的學者之一。
廖教授以「台灣與哈薩克憲政發展比較」為題,深入探討兩國憲政歷程的差異與司法改革經驗。他提醒各國應高度警惕「法律形式主義」的陷阱,強調:「法律應當保障人民權益,而不是成為政治的附庸。」這番話點出了法治與民主實踐的核心價值,引發與會專家熱烈討論。
他特別指出,台灣近年司法改革經驗不僅體現在制度創新,更在於如何避免法治被過度政治化。這樣的比較分析,也讓哈薩克學界對台灣的法治建設留下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討會中,幾乎沒有其他非中亞、非歐洲地區的學者與會,廖教授因此成為「唯一」的國際學術代表。他坦言,能站上國際講台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責任:「我深知自己此刻不只代表個人,更是代表台灣的學術實力與國際形象。」
在場的哈薩克學者與官員對他的演講表示高度肯定,而這場跨國交流,也被視為台灣在外交受限環境下,透過學術途徑展現國際存在感的重要突破。
除了學術交流,廖教授也分享出訪的體悟。他表示:「因遠行而懂得珍惜,因陌生而學會謙卑。當你真正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時,就會更敏銳於那些可能摧毀或剝奪一切的因素。」這段話不僅反映了他在異國文化衝擊下的深刻感受,也成為他此行最寶貴的收穫。
廖義銘教授曾任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長年致力於憲政、司法與法律教育領域的研究,同時也跨足藝術創作與出版。目前,他擔任《當代法律》雜誌社長,持續推廣法律知識普及化,並關注國際司法議題。這次在哈薩克的演講,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分享,更是學術連結外交的實踐,讓「知識」成為跨越國界的外交橋梁。
這場研討會,讓台灣司法改革的成果被更多國際聽見,也再度驗證「學術即外交」的可能性。透過一名學者的努力,台灣不僅被看見,更在國際論壇中留下堅定的法治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