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雲/台北
萬座曉劇場(Wan Theater)作為 2025 臺北藝穗節(Taipei Fringe Festival)場地自主的展演場地之一,以年度主題「多元」挑選以女性議題、社會結構與霸凌議題、障礙者平權切入創作主題的作品,讓觀眾透過節目欣賞,同時更認識這些以藝術進行與社會對話的媒介與多元可能,8 月 29 日至 9 月 7 日將於萬座曉劇場演出。
萬座曉劇場由藝術總監鍾伯淵帶領曉劇場團隊,通過主辦節目、專業策展及開放場地租借等多元途徑,推廣表演藝術,支持創作者們運用萬座曉劇場,展示具創新、挑戰的實驗性作品。今年再度與臺北藝穗節合作,透過場地自主計畫選出三個團隊,除了開放場地各種可能性及全套設備供團隊使用外,增加排練時段讓團隊更加適應大舞台。萬座曉劇場技術團隊亦提供支持,確保不同團隊之間的設備拆裝與舞台銜接轉換順暢無礙;宣傳團隊協助演出資訊曝光,擴大觀眾觸及,讓更多觀眾能夠看見新銳創作者的精彩作品,共同打造藝穗節多元豐富的創作能量。
今年度三檔節目包含:探討群眾壓力與權利問題的《群體動物》;探究家庭結構與母女關係的不然,B計畫劇團《晚安,女兒》;以及聚焦聾人群體與當代網路、社會與自我關係的大可創藝《我們,漂流在社會之上》。創作者們皆透過作品大膽挑戰並回應社會現象、文化議題與時代脈動,開啟觀眾對於公共議題的感知與思辨。
王思雅音樂工作室所製作的《群體動物》,是一場探索社會化人群中,容易被忽視的權力結構與人際互動交互產生的霸凌議題。透過沈浸式的演出形式,以耳機傳遞聲音指令,引導觀眾在參與者在這個舞台與觀眾難以明確區分的空間裡,進入一個小型的社會縮影。本作品於2025年3月已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進行階段性呈現,此次於萬座曉劇場將強化設備並融合空間特性進行正式版首演。
不然,B計畫劇團的《晚安,女兒》,將改編劇作家瑪莎·諾曼(Marsha Norman)之經典作品《晩安,母親》(Night, Mother)。從「生命」探尋女性角色於當代家庭關係中,社會壓力與擺脫加鎖的拉扯、親情與情感勒索的邊線。故事描述一位中年女子平靜地告訴母親,自己即將在當晚結束生命。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宣言,母親極力挽留,兩人展開一場深入心靈與家庭歷史的對話。
《我們,漂流在社會之上》則是由大可創藝所帶來的無障礙共融劇場。大可創藝致力於推動藝術的平權與社會參與。《我們,漂流在社會之中》以聾人表演者為核心,由藝術總監潘思廷策劃三位創作者(林靖嵐、陳詣芩、潘思廷)從不同角度出發,回應群體在社會、網路與親密關係中所面對的孤立與張力。三部作品如同三股思潮,彼此獨立卻共同回應漂流於主流社會邊界的身體狀態,展現一場未完待續的語言革命。
萬座曉劇場與臺北藝穗節合作進入第三年,延續場館「創新、共融、永續」的理念,聚焦社會多元議題。這次遴選三檔節目透過劇場作品回應當代處境,展現藝術作為與社會多元共存、共感及對話可能性。2025年8月29日至9月 7 日,誠摯邀請觀眾前來萬座曉劇場,觀賞一齣齣打破局限與想像的作品。
圖/不然B計畫劇團的《晚安,女兒》,將改編劇作家瑪莎·諾曼(Marsha Norman)之經典作品《晩安,母親》(Night, Mother)。從「生命」探尋女性角色於當代家庭關係中,社會壓力與擺脫加鎖的拉扯、親情與情感勒索的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