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 7 月 3日 / 星期四
京海傳媒 | Jinghai Media
  • 藝術人文
  • 兩岸國際
  • 交通產經
  • 社會生活
  • 休閒娛樂
  • 專題區
  • 影音區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藝術人文
  • 兩岸國際
  • 交通產經
  • 社會生活
  • 休閒娛樂
  • 專題區
  • 影音區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京海傳媒 | Jinghai Media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藝術人文
  • 兩岸國際
  • 交通產經
  • 社會生活
  • 休閒娛樂
  • 專題區
  • 影音區
Home 新聞區

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專題演講:從全球行動到在地敘事—藍色未來的驅動力量

2025-07-03
發布在 新聞區, 社會生活
A A

波新聞─李雲/台北

由海洋委員會主辦的「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今(3)日於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展開第二日議程。論壇包含四大專題演講並聚焦「藍色經濟動能」、「ESG與海洋治理」及「青年世代行動」三大主題。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印度、印尼、以色列、菲律賓、美國與台灣等海洋政策與實務領域的重要講者,提出具體創新方案與跨域合作視野,為推動全球藍色未來共同努力。

【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專題演講】

世界資源研究所2030海洋行動聯盟主任Cynthia Barzuna指出,全球面臨資金短缺、治理碎裂與安全風險升高等挑戰,推動「永續海洋規劃」能整合國防、漁業與財政政策,降低投資風險、促進藍色就業。她呼籲各國響應由法國與智利發起的「100%聯盟」倡議,並肯定台灣的電子監控與IUU監測展現安全即是投資保障的典範。

RARE印太區創新金融主任Diane Faith Figueroa指出,全球海洋保育每年資金缺口逾千億美元,並分享印尼小規模漁業影響力債券與菲律賓珊瑚礁保險機制等創新金融案例,顯示跨界合作能打造可擴展的保育資金模式。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呂錦山則以海大與基隆市的合作案例說明教育創新對地方轉型的重要性,推動「藍海學伴」課程、智慧港灣技術導入與產學聯盟,強化基隆作為海洋創新門戶。

《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作者黃佳琳則從敘事觀點出發,主張透過公民科學與地方巡護行動建立人與海的情感連結,讓保育行動從社區扎根。

【藍色經濟:打造產業動能與戰略韌性】

本議題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呂曜志主持,來自韓國、以色列、日本、台灣、馬來西亞與印度的講者,從產業創新、政策安全與包容治理等角度,分享藍色經濟發展路徑。

來自韓國造船設備研究院院長 Jungchul Bae與以色列國家藍色經濟中心執行長 Hila Ehrenreich,從技術研發出發,分別介紹生態船舶、氨燃料測試場域,以及海藻碳封存設施的開發實例,強調技術需與法規制度與政策協同推進,才能帶動低碳產業轉型。

在金融與戰略安全方面,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副院長張綺真呼籲建構主權基金與藍色ETF體系,納入海底電纜、網路安全與無人機等新興安全議題,使金融成為藍色經濟的「韌性槓桿」。日本皇學館大學教授、前眾議員 村上政俊則建議台日成為海域安全共同體,共同開發稀有資源,強化印太與北極戰略布局。

在制度設計與公平治理方面,印度觀察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Anusha Kesarkar Gavankar與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副教授甘佳誼提出包容性治理框架,包括以法治、知識共創與社群參與為核心的五大支柱模型,以8i×8R治理矩陣,用以整合生態與金融工具如藍色債券。

最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海洋政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黃俊揚呼籲以「海洋共生」為治理核心,推動高值養殖、女性參與與在地社區導向的藍色經濟模式,並強調社會影響評估工具如 Ocean Impact Navigator 的應用潛力。

【ESG驅動永續:金融、政策與自然解方】

本議題由國立成功大學教授、海洋委員會委員劉大綱主持,來自以色列、印尼、菲律賓、台灣與國際組織的講者,從創新金融、企業治理與自然解方切入,提出以ESG驅動永續治理的多元策略。

RARE印太區創新金融主任Diane Faith Figueroa指出,實現SDG14與「30×30」全球保育目標,需跨界導入成果導向債券與參數型氣候保險等工具,並分享在印尼與菲律賓的具體案例,強調社區參與與風險轉移機制缺一不可。

必維集團(Bureau Veritas)專案經理徐品寬則從企業實踐面,介紹協助漁業進行碳盤查與電子觀察稽核的實作經驗,呼籲企業應積極接軌GRI、ISO與MSC等國際標準。

自然解方方面,以色列SEAKURA執行長Efrat Lev與菲律賓自然環境資源部資深專家 Alita Sangalang分別推動海藻設施與紅樹林、珊瑚礁復育,主張將這些具成本效益的方案納入海岸治理與ESG指標體系。

在政策倡議層面,印尼哈比比中心執行長 M. Hasan Ansori強調政府、企業、公民社會的三螺旋共治為推動藍色ESG治理的關鍵。日本 Sailors for the Sea 理事長 井植美奈子則呼籲擴大WTO《漁業補貼協定》與強化「藍色海鮮指南」以促進永續消費與海洋保育。

來自民間創新實踐的Y-Studio共同創辦人楊格與艾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余萬州,分別分享將海廢轉化為高端產品的設計導向循環經濟,以及打造跨國再生材料碳權交易平台,推動供應鏈永續與地方經濟共生。

【青年行動:數位外交與世代創新】

本議題由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創辦人李可心主持,來自台灣、美國、日本與印度的青年行動者,從科技倡議、數位外交與永續創業等面向,展現未來世代推動海洋行動的多元實力。

台灣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陳思穎強調融合AI與在地知識系統,可強化海洋永續政策的泛用性,並分享參與COP28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經驗。台灣海洋永續旅遊作家黃佳琳則透過海洋故事、地方保育與公民科學,展現情感敘事在行動倡議中的力量。

針對安全議題,青年民主網絡諮詢委員楊欣慈與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郭家佑指出灰色地帶威脅與海底電纜破壞須高度重視,呼籲政府補強基礎建設防護與法律制度,提升海洋韌性與數位外交能量。

日本政策大學院大學博士候選人吳迪認為,中國藉軍民融合介入藍色經濟的戰略風險正升高,應強化跨國情資交換與非中國主導的造船鏈。美國婦女、和平與安全委員會研究員 Peter Tozzi則呼籲揭露IUU漁業與強迫勞動問題,強化各國海巡合作。

日本捕鯨協會國際事務顧問松田彩提出「海洋畜牧」為傳統高耗能養殖的替代方案,強調離島社區在糧食安全與海洋永續中的角色。印度「國家青年挑戰」得獎者 Bhavesh Jain分享玻璃瓶重複使用創業計畫,展示青年如何透過社區行動實現環境與社會影響。

【結語:跨世代串聯,共築藍色未來】

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藍色經濟四大專題演講、三大主題場次充分展現台灣於海洋轉型、永續治理與青年行動的實力。海洋委員會強調,未來將深化跨國合作、跨界創新與跨世代串聯,打造以海為本、以人為本的藍色經濟新願景。

圖/論壇第二日聚焦藍色經濟,世界資源研究所2030海洋行動聯盟主任Cynthia Barzuna女士於專題演講指出「海洋是共同的責任,不僅屬於政府或漁民,更是每一位生活在海岸、仰賴海洋的人們的未來」。

前一篇文章

第二十九屆永然高中法律生活營 首次於嘉義舉辦

相關的文章

第二十九屆永然高中法律生活營 首次於嘉義舉辦
新聞區

第二十九屆永然高中法律生活營 首次於嘉義舉辦

2025-07-03
台南建材展會展中心登場4天
休閒娛樂

台南建材展會展中心登場4天

2025-07-03
臺北捷運攜手韓國機場鐵路公司  共創臺韓交流新里程碑
交通產經

臺北捷運攜手韓國機場鐵路公司 共創臺韓交流新里程碑

2025-07-03

最新新聞

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專題演講:從全球行動到在地敘事—藍色未來的驅動力量

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專題演講:從全球行動到在地敘事—藍色未來的驅動力量

2025-07-03
第二十九屆永然高中法律生活營 首次於嘉義舉辦

第二十九屆永然高中法律生活營 首次於嘉義舉辦

2025-07-03
台南建材展會展中心登場4天

台南建材展會展中心登場4天

2025-07-03
臺北捷運攜手韓國機場鐵路公司  共創臺韓交流新里程碑

臺北捷運攜手韓國機場鐵路公司 共創臺韓交流新里程碑

2025-07-03
視察溪洲公園工程進度 侯友宜:環狀串連新店遊憩場域

視察溪洲公園工程進度 侯友宜:環狀串連新店遊憩場域

2025-07-03

最多瀏覽

免稅菸酒不得轉售 以免違規受罰

免稅菸酒不得轉售 以免違規受罰

2025-01-08

舞蹈、運動、龍舟、迪斯可-全方位運動教練楊惠芳

2025-01-11

桃園全國春聯書法比賽參賽作品創新高 王副市長期許持續傳承書法跨世代魅力

2025-01-11

瑩響力原創AI新聞——「和韻新語~北京民族樂團新年音樂會」:民族樂章跨海共鳴,引領新春祝福

2025-01-05
Copyright © 2024 京海傳媒.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京海

  • 關於我們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合作媒體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合作媒體
  •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歡迎回來!

在下方登入您的帳戶

忘記密碼?

找回您的密碼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名稱或電子郵件地址以重設您的密碼。

登入

新增播放列表

2025年 / 7 月 3日 / 星期四
  • 藝術人文
  • 兩岸國際
  • 交通產經
  • 社會生活
  • 休閒娛樂
  • 專題區
  • 影音區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Copyright © 2024 京海傳媒.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使用 cookies。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造訪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