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61歲的高女士是一名在代工廠工作的作業員,右手拇指根部長期疼痛僵硬,兩年來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她回憶,剛開始只是開門、騎機車時感到拇指痠軟無力,後來連抓握重物都變得吃力,幾乎趕不上工作節奏。嘗試過打消炎針、復健及佩戴輔具均未見效,近半年來甚至出現抽痛與無法出力的情況,影響睡眠品質。
她前往阮綜合骨科曾祥睿醫師門診就診,經檢查發現拇指旋轉時因韌帶損傷而疼痛僵硬,診斷為「拇指腕掌關節炎合併關節半脫位」。由於保守治療無效,醫師建議接受「關節鏡清創及復位手術」。術後疼痛大幅改善,拇指靈活度恢復正常,目前高女士已重返工作崗位。
曾祥睿醫師表示,「拇指腕掌關節炎」是常見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疾病,女性比男性更常見,尤其65歲以上女性風險更高。由於拇指根部關節活動度大,長期過度使用、施力不當會導致關節軟骨磨損,並合併韌帶鬆弛或脫位,進一步引發腫脹、僵硬與無力,嚴重時甚至關節變形。
這類病症常見於農民、廚師及餐飲業者等需反覆抓握重物的族群,也因3C產品使用普及與健身風氣盛行,近年年輕患者也逐漸增加。病症常與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或板機指等共病,需要專科醫師正確診斷並對症治療。
曾醫師指出,初期治療以減少拇指負擔為主,包括休息、塗藥、服藥或局部注射,同時配合物理治療與配戴拇指支架。若保守治療無效且影響日常生活,可考慮進行微創關節鏡手術,手術時間短、恢復期快、併發症少,自費費用約為3至5萬元。
為預防拇指腕掌關節炎,他建議民眾養成良好的用手習慣,避免長時間過度使用手指,可每日進行拇指舒展與肌力訓練,包括:
基本版運動:將手掌貼平於桌面,盡可能將大拇指向外伸展,維持10秒,重複3~5次。
進階版:使用橡皮筋增加阻力,強化拇指肌力。
圖/曾祥睿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