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驌/綜合報導
台灣在高齡化與長照壓力逐年攀升的背景下,近日因一樁老婦照顧重度身心障礙兒逾半世紀、最終親手結束孩子生命的悲劇,再度引發全國震撼。案件中的母親,承受著無法喘息的照護重擔;法官更罕見於庭上公開建議總統特赦,凸顯事件不只是個案,而是整體制度難以支撐家庭照護極限的殘酷現實。
這起悲劇讓社會重新思考;當醫療只能延長生命、卻無法提升生活品質;當照護者在身心俱疲後仍看不到出口,國家是否應提供更人性、更尊嚴的最後選擇?民調多年來皆顯示,台灣民眾對安樂死與協助善終擁有高度支持度,但立法至今仍跨不出關鍵一步,背後的結構性阻力,也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長期關注高齡政策與長照議題的「左營楠梓漢」市議員參選人薛兆基指出,在高齡人口快速攀升的台灣,生命最後一哩路不該只能在痛苦中等待;照護者也不該承擔超越人類極限的責任。他曾公開支持台灣推動安樂死立法,主張應讓「善終」成為一項權利,而非禁忌。
薛兆基表示,安樂死立法之所以多年原地踏步,其背後牽涉法律、倫理、宗教、醫界與政治等多重考量。法律界擔心制度若不周全,可能被誤用在弱勢族群身上;倫理學界則對人是否能決定生命終點抱持疑慮;部分宗教團體堅持生命不可被終結;醫界則擔憂執行者承受法律風險與心理負擔;政治人物在面對敏感議題時,更常因害怕遭貼上「鼓勵死亡」標籤而裹足不前。
然而,他強調,上述疑慮並不意味應停止討論,而是提醒台灣必須以更周全、透明且以人為本的方式推進立法。尤其此次悲劇,更讓人看見制度性不足如何將家庭推向絕境。這不僅是個人悲哀,而是台灣長照體系未能承擔重壓的集體反射。

薛兆基認為,唯有建立合法且嚴謹的臨終自主制度,才能避免類似悲劇再度發生。他呼籲政府正視社會需求,以更膽識、更細膩的態度推動相關立法,包括:完善醫療與心理評估流程、強制專業諮商、獨立審查機制、避免經濟或家庭壓力介入,確保每一次決定皆源自病患清醒且自主的意願。
他強調:「生命值得被尊重,而尊重生命也包含尊重選擇。」台灣社會不應讓下一個家庭在無望中走上極端。只要制度設計嚴謹、程序透明、評估客觀,安樂死不會變成濫權,而會成為台灣邁向更文明、更有溫度社會的重要里程碑。
面對走向超高齡社會的未來,台灣已無法再迴避「善終」議題。這不只是立法技術問題,更是國家如何理解、陪伴與尊重生命價值的考驗。社會討論的成熟與開放,將決定未來每個人能否在生命最後階段擁有真正的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