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祥/台中
六十歲許女士在宮廟擔任會計超過逾三十年,長年數鈔票是日常工作;幾年前,雙手曾罹患腕隧道症候群;過個春節就又因「媽媽手」導致手指與手腕疼痛,再次就醫。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張欽凱考量病人無法暫停工作,採用體外震波治療優先處理疼痛,一段療程後逐漸好轉。
►許女士固定回診做體外震波治療,改善手部疼痛。
許女士回憶,春節期間宮廟香客雲集、善款踴躍,點鈔工作量暴增;偏偏最忙碌的時候點鈔機故障,連日雙手一張張數錢,手腕與大拇指疼痛感愈來愈明顯,服用止痛藥硬撐沒有緩解,反而愈發劇烈。復健醫學部醫師張欽凱檢查發現,許女士雙手大拇指肌腱明顯發炎,診斷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俗稱媽媽手,其他手指關節也有發炎情況。張醫師提醒許女士:手指與手腕已過度使用,必須讓雙手充分休息,免得病情反覆發作。
張欽凱醫師指出,「媽媽手」不只出現在家庭主婦,美容美髮業、手搖飲店員、廚師,以及需要反覆運用手部力量的運動員,都是高風險族群。一般來說,初期病人透過冰敷、適度休息,多能逐漸復原,但若疼痛持續不退就需進一步治療。許女士工作責任感強,短時間內無法停工,張醫師評估後,建議採用體外震波治療(俗稱骨震波),先處理疼痛問題再配合生活調整。
張欽凱說明,體外震波治療原理是以低能量作用於患部,透過干擾神經傳導及促進身體釋放鎮痛物質,減輕慢性疼痛。同時,震波能量可分解肌腱內鈣化物,促進微血管生成、改善血液循環,幫助軟組織修復與再生。張欽凱補充,體外震波治療常用於足底筋膜炎、網球肘、五十肩等肌筋膜疼痛,及鈣化性或慢性肌腱炎。不過,急性發炎或感染、凝血功能異常、孕婦和青少年靠近生長板部位,則不適合。
►體外震波治療原理是以低能量作用於患部。
許女士在外地工作還得兼顧家庭,間隔四周才回診繼續治療。療程進行到第六次時,疼痛已明顯減輕。張欽凱指出,體外震波仍屬自費項目,通常三到五天治療一次,療程次數依患部狀況而定。治療後可能出現輕微紅腫,冰敷即可。許多病人治療後能立即感受疼痛緩解,療程結束後,組織還會在數周內持續修復。張欽凱醫師提醒,即使症狀改善不代表完全痊癒,仍須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或長時間重複使用同一肌肉與關節,避免復發。他指出,適度休息、工作時分段活動手部,才是長久維持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