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貴立/屏東報導
信國社區,位於臺灣屏東縣荖濃溪北岸的河灘地,與鄰近的精忠、定遠、成功等村同為國雷演習接運抵臺的「反共義民」安置社區。
這是里港靠近美濃交界地區,旁邊有高雄農場。居民為原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部隊及眷屬,屬於忠良之後,借用文天祥的信國封號,寓意深遠。
信國新村(一村)、精忠新村(二村)、定遠新村(三村)、成功新村(四村)為國雷演習由金三角接運至臺灣的「反共義民」安置社區,位於屏東縣與高雄市交界的河灘地。其中信國、定遠位於屏東縣的里港鄉土庫村,精忠、成功則位於高雄市的美濃區吉洋里,四村自成一個跨縣市的社區結構。
現在幾乎人口外移,兒童剩下沒幾個,舉辦活動,召集小朋友,很不容易。
聚落被分在兩個縣之下的行政區域,分開後的人數不足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村,僅有鄰長的身分。
信國新村與定遠新村遂於1992年成立信國社區發展協會,補足在行政體系上的不足,提升了社區的凝聚力。
信國新村之中,男性除極少數為粵、桂、黔、湘、川等省籍外,全為雲南省籍,配偶以滇緬邊區的少數民族居多(傣族最多,哈尼族次之),另有泰國及寮國地之少數民族,及極少部分為漢族婦女,社區內傳有臺灣少有的中國西南民族風俗。
由於附近沙石多,有一些後代從事砂石車司機行業。當然,外地求學,謀職,造成社區人口凋零老化,難免。
介紹完信國社區,信國公也要提一下。
宋代,明代各有一位,必須介紹,藉以說明「信國」二字還有典故,歷史淵源。
最早出現的信國公,是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1236&mdash&1283)的爵位封號。文天祥于祥興元年(1278年)被南宋朝廷加封為少保、信國公,以表彰其堅持抗元的忠義之舉 。
他在五嶺坡兵敗被俘,至元二十年(1283年)於大都就義 。他的《正氣歌》,列舉十二位人物,令人敬仰。
第二位叫做信國公的是明代湯和(1326年&mdash&1395年8月22日),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家。
湯和早年參加郭子興軍,後寫信建議朱元璋參加郭軍。此後隨朱元璋攻占集慶,升統軍元帥,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征南將軍,擊敗方國珍、陳友定。後又隨徐達率軍攻占山西、甘肅、寧夏等地,封信國公。
明代開國功臣中為數不多的得以善終者,看來湯和祖上燒了好香。
圖片:信國社區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