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國學知識專題
「咫」和「尺」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而「咫尺」則是用來形容距離很近的詞語。 簡單來說,咫在周代是八寸,尺是十寸,而咫尺則是指非常近的距離,可以比喻為「近在咫尺」。
這樣解釋不夠,從一些經傳注疏找到,尺男人手肘長度,咫是女性。不管男女,這個差別極近。如果高明的學者補充指正,非常歡迎。
接著看看孔廟,九仞宮牆如何解釋?為何不用九丈?城門不是九丈高?城門城門九丈高,兒童唸做雞蛋糕,有趣!
「仞」、「尺」、「丈」都是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表示的長度不同。 簡單來說,「丈」是十「尺」,來自「大丈夫」,字象人的身形。「仞」的長度則有不同說法,一般為八尺或七尺。這樣解釋,還是膚淺,不妨從造字來看。丈,尋,常,仞,用在不同地方。
「深可四尋」,正氣歌裡面的,監獄深度大約32尺。古代八尺稱為「一尋」。《詩經.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宋.文天祥〈正氣歌〉:「室廣八尺,深可四尋。」
然而孟子有掘井九仞而不及泉,井往下深而危險,因此用仞。振衣千仞崗,山也是垂直立體,因此用仞。 「九仞宮牆」或「萬仞宮牆」都是描述孔子的學問和道德高深,如同高聳的圍牆,使人難以窺其全貌。 語出《論語·子張》中,子貢用「數仞之牆」來形容孔子的學問,表示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不是輕易就能理解的。 後來,用「九仞」或「萬仞」來形容這種高深,強調其難以企及的程度。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大家知道仞用在井,山,學問的高、深。這樣就積累古代度量衡知識了。另外周代一尺22.5公分,身長八尺180公分,孔子山東人,這合理的。如果誤以為一尺就是30公分,你就迷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