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雲/台北
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11月28日在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登場,邀集六位科技藝術領域重量級講者,吸引逾三十名與會者參與,透過講座與討論來檢視台灣科技藝術發展脈絡,並為後續產業推進與政策方向凝聚共識。
「科技是新文化塑造的引擎,文化是探照燈指引科技前行!」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開場指出,今日論壇是難得的機會,與會者不只來聽內容,也會參加燒腦的過程,論壇回應AI對社會與文化的影響,期待透過科技、文化與藝術的對話,提供各界分析與反思,累積面向未來的信心與遠見。
論壇開場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邱誌勇主講「智能社會與數位轉型下的台灣科技藝術新視野」,盤點這些年來台灣科技藝術的成果,以全觀視角盤點政策與生態系,並從國際趨勢對照台灣的優勢與挑戰,提出未來策略與定位建議。
論壇接續以五大子題展開討論。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以「人人都是創作者:科技打開藝術新時代」為題,回顧不同時代的技術進步,到了現代AI工具影響創作門檻,帶動藝術走向普及與多元參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王俊傑主講「人才永續:打造科技藝術新世代」,強調人才培育與傳承,建構跨域共融的永續生態。國立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副教授侯君昊以「當城市遇見科技藝術:共創公共新美學」指出,城市是共感互動場域,並以國際案例說明科技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新想像。
接著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施登騰主講「科技加值文化:文化藝術的未來想像」,提出以3D掃描、VR/AR保存與活化文化資產,並強調「科技不會取代文化,但會改寫文化的語法。」最後,科文双融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琍敏以「新世代藝術產業鏈:挑戰、機會與數位解方」分享文化科技產業串連思維,並以「双融域」為例,談沉浸式IP製作、場域營運與商業模式推進。
論壇下半場進入「公民論壇」,五組學員圍繞五大議題,進行分組討論並輪番發表,現場互動熱烈、回應不斷,展現公民討論精神。各組從教育、制度治理與法規機制、資源補助到產業鏈等面向提出觀察,並提出以開放與實作回應科技藝術發展需求的共識。
壓軸由楊忠衡主持圓桌論壇「跨界對談:共創科技藝術的台灣藍圖」,邀集六位講者整合五大子題成果,聚焦人才培育、資源整合、國際合作與永續模式,提出政策建議與行動方向。
今日的科藝論壇聚焦全球化下,台灣科技藝術的人才永續與制度挑戰,從文化政策、跨域教育到產業生態提出整體觀點,凸顯科技藝術的當代創造力;並倡議建立培育機制與科技反思,以文化視角推動社會持續進步。
圖/六位科技藝術領域重量級講者,吸引逾三十名與會者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