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文標/南投
面對近年極端氣候與地震頻仍所帶來的土砂威脅,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今(19)日假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R204國際會議廳舉辦「114年度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防救業務講習」,廣邀中央部會、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從風險評估、監測技術、災後復原力到跨域合作等面向,全面強化我國坡地防減災量能。
多元講題匯聚專業視角 從災後復原力到創新科技應用
開場由慈濟慈善基金會呂芳川主任以「建構災難復原力和HA/DR的角色使命和挑戰」分享民間救援體系的經驗,接續由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洪瀞教授以專家學者的角度講授「極端環境下之山崩防災創新技術」,深入解析極端氣候下山區風險的新型態與科技應用方向。農村水保署陳振宇組長亦於講習中說明「114–115年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減災策略與推動方向」,展示中央近年在脆弱度評估、監測布建、多尺度科技應用等面向的精進成果。
極端氣候加劇風險 智慧防災與公私協力
農村水保署指出,鳳凰颱風成為58年來首個於11月登陸的颱風,加上0403花蓮地震與0121大埔地震的影響,使山區土石鬆動與坡地風險顯著提升。面對此趨勢,農村水保署已持續投入「大規模崩塌及不安定土砂防減災計畫」,推動風險調查、監測系統與智慧防災等工作,朝向「強化坡地耐災能力,推動智慧防災警戒」之政策願景前進。同時也特別感謝慈濟慈善基金會在災後第一線的協助,展現公私協力在災害應變中的重要力量。
跨域協作深化防救災量能 從物流到演習制度全面交流
今年講習內容亦延伸至「跨域 X 科技 X 防災」主題,包含全家便利商店分享HA/DR公私夥伴關係與物流支援模式,內政部消防署介紹美國HSEEP演習與評估制度的實務作法,並由宜蘭縣政府分享在地自主防災社區的推動成果。透過產官學研跨領域的對話與交流,建立更完整的災害預防、緊急應變及災後治理觀點。
深化知能落實應用 共同提升國家防災韌性
農村水保署陳俊言署長表示,防救災是一項跨機關、跨領域、跨社會的長期工程,除了中央政策推動,更需要地方與民間共同投入。期待今天的講習能協助各單位深化專業知能,並將經驗應用於日常業務與災害管理工作,共同提升我國面對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的整體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