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金屬中心主辦《製造新定義|在地產業 × 智慧轉型》系列研討會,第三場已於10月30日雲林科技大學圓滿落幕,吸引產官學界專家與業者齊聚一堂。金屬中心劉嘉茹董事長表示,面對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中心結合政策推動與技術研發,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在地產業學研創新加值整合推動計畫」支持下,聚焦材料國產化、製程虛實整合與創新設計應用,期盼協助手工具產業掌握產品差異化、製程智慧化與設計力加值等轉型金鑰。
金屬中心副執行長林烈全致詞表示,臺灣手工具產業年產值破千億元,已建構完整聚落與產業鏈,面對國際競爭與對等關稅等衝擊,唯有走向高值化才能逆勢突圍、開拓多元市場。感謝由吳永成副處長率領林原誌組長、張燦勳工程師、李建樺專案經理等團隊,協助在地產業鏈搭上技術創新列車,更與臺灣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成立「手工具研發檢測中心」,建立可以跟業界長期互動的合作模式。臺灣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暨界升工業總經理賴亮孜指出,手工具是製造業中最重要的基礎產業,感謝產官學研界「不離不棄」,投注研發資源乃至創新因子,引導產業持續走向轉型升級。雲林科技大學校長張傳育建議,手工具業者欲提升企業競爭力與產品價值,可以透過產官學研平臺交換意見,有助於找到從研發、設計到行銷的最佳應對策略。
立勇實業副董事長吳燕珍則分享,針對建築修繕提供手工具設備解決方案,也定錨歐美日等高價市場,成功拉高競爭門檻。數泓科技總經理李明華指出,公司作為產官學研整合標準範例,包括與金屬中心合作,累積多項數位手工具專利技術與智慧扭力解決方案,陪伴客戶搶攻電動車、機器人、醫療等全新商機。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蔡登傳則分享產學研共創成果與得獎作品,印證創新就是改變的動力!至於在綜合交流階段,金屬中心副處長吳永成推崇三家企業勇於引入官學研資源,提出技術、設計或商業模式創新策略,成為臺灣手工具產業值得學習的典範。
下午研討會聚焦技術實務應用,由金屬中心工程師張燦勳介紹,團隊自主研發的先進鍛造技術,包括可生產精密近淨型鍛件的「複合鍛造」、可實現水平多軸向鍛造的「複動鍛造」、精度可達切削加工等級的「補償鍛造」,以及開模測試前可預測鍛造後晶粒變化的「恆溫鍛造」,連同國內首創的「高精度智慧化補償鍛造成形系統」,透過參數化設計軟體,成功協助導入的業者,因應訂單多樣變化挑戰,提升生產效率達20倍!中鋼公司鋼鐵研究發展處工程師許曉弘博士提到,結合中鋼技術能量與金屬中心研發資源,已生產低能耗與低碳排的綠色手工具用鋼,同樣協助業者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建立差異化優勢,突破紅海市場競爭。雲林科大機械工程系張世穎教授探討,結合人工智慧、感測器的雷射技術,已在合金材料接合及表面處理,發揮關鍵且廣泛的作用。最後,悅動科技經理張峻榮以實體展示的混合動力小型車「PLEV#1鄉間小轆」,揭示綠能移動與居家的未來願景。
臺灣手工具產業的競爭力正從傳統代工,全面升級為高值化設計,近年積極透過「設計力與智慧製造」雙軌並進,重新定義自身價值與全球市場地位,蛻變為引領趨勢的領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