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5年10月21日 /美通社/ — 香港在數據應用領域再創佳績!在剛結束的「數據要素x滬港合作開放數據競賽2025」中,兩支本地團隊憑藉創新技術方案脫穎而出,囊括多項殊榮,全面展現了香港在數據應用方面的技術優勢,更突顯跨部門及跨界別合作的卓越成效,進一步鞏固香港在數據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
數字政策辦公室高級系統經理(內地及產業合作)黃頴欣表示,數字政策辦公室再度與上海市數據局攜手,促成滬港兩地連續三年合辦競賽。今屆競賽成功促進兩地創科專業人才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例如善用上海決賽期間的企業參訪、成果展和路演等平台,共同探索數據應用可帶來的新商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滬港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環保署突破傳統 大幅提升環評效率
環境保護署的團隊憑藉其創新的「香港環境數據庫」方案,在「數據要素x滬港合作開放數據競賽2025」中勇奪雙料殊榮,榮膺「最佳智慧環境大獎」及最高榮譽——「評審團大獎」。該數據庫於2022年建立,旨在優化環境影響評估(環評)程序及大幅縮短相關評估時間。環保署透過整理自1998年以來累積約300份環評報告,並經嚴謹核對、資料整理和格式轉換,成功建立200多個高價值環境數據圖層,同時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立體繪圖平台及智能評估工具,以更高效地完成數據分析及審核,進一步提升環評報告的準確性和公信力。
數據庫不僅能追蹤環境隨時間及發展項目變化的情況,例如空氣質素、水質及交通噪音等,還提供一系列線上工具,協助項目倡議人有效地進行工程規劃及相關模擬評估,從而大大縮短擬備環評報告的時間。自推出以來,該數據庫每年錄得超過20 000名用戶使用量,廣泛獲得政府部門、業界、顧問公司及學術界的正面評價,並已有超過100宗環評及規劃項目受益。環保署的創新成果不僅為香港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持,也為智慧環境領域樹立了新的標杆。
港鐵科大預測大型活動交通流量
由港鐵公司與香港科技大學極智慧城市研究院聯合組成的團隊,以其突破性的「客流預測模型」方案榮獲「最佳智慧出行大獎」。該方案利用大型動態模擬技術,預測乘客路線選擇和交通流量,旨在以數據導向提升交通規劃模式。該模型運用港鐵公司的營運數據、政府開放數據,建立一個精準及涵蓋數十億組數據資料的港鐵網絡數位孿生模型,分析及預測超過500萬次乘客出行數據,準確率高達九成。
港鐵公司車務工程服務及創科總管陳慶強表示:「創新的『客流預測模型』提供前瞻性及精準的分析,與港鐵營運團隊的經驗相輔相成,助力落實有效部署,讓我們提供切合乘客需要的鐵路服務。我們期待在更多場景中更廣泛地應用系統,並期待繼續與院校、初創企業及業界夥伴等攜手合作,善用科技打造創新方案,加速實現『智慧鐵路』,共建鐵路創科生態圈。」
香港科技大學極智慧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工程師盧澤仁補充道:「『客流預測模型』結合營運數據、政府開放數據與乘客行為建立數位孿生模型,能模擬不同人流情境,為大型活動與日常運作提供參考。特別在啟德體育園的人群管理案例,讓我們看到技術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價值與擴展潛力。要實現『極智慧城市』的願景,我們必須將前沿的科學研究轉化為實體應用。這項重大創新成果的獲獎,不僅是對我們研究能力的肯定,更證明本地創科界有能力應對最複雜的城市挑戰,為香港建設更高效、更具韌性的智能交通和城市管理系統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滬港合作成果豐碩 聚焦數據賦能未來
「數據要素x滬港合作開放數據競賽2025」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數字政策辦公室聯同上海市數據局攜手策劃,B4B(大數據商業應用挑戰賽)、跨境數科(上海臨港新片區跨境數據科技)及SODA(上海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聯合承辦。大賽以「雙城數據、共建產業平台」為主題,鼓勵參賽者充分利用兩地豐富的開放數據資源,聚焦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及智慧經濟四大核心領域,構建創新項目與開創前沿應用方案,共同推動滬港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經過約三個月的激烈競爭,香港最終派出13支來自不同企業和院校的隊伍參加決賽,最終兩項優秀方案勇奪殊榮。從政府部門的環評優化到企業與學界聯手的交通創新,這些成果不僅彰顯了香港在數據應用領域的技術優勢,也為香港智慧城市建設注入新動力。未來,隨著數據要素的進一步流動與應用,滬港兩地將攜手邁向更智慧、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共創數字經濟新篇章。
數字政策專員黃志光(左三)於上海舉行的「數據要素x滬港合作開放數據競賽2025」頒獎典禮與得獎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