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尹遵/綜合報導〕
立法院今(15)日進行教育部業務報告,多位立委關注教育預算大幅縮減及全台教師人力嚴重短缺等問題,並對教育部長鄭文燦提出多項質詢。立委指出,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雖比今年增加1100億元,但「教科文化」支出卻減少263億元,其中「教育支出」更暴跌908.7億元、降幅高達27.7%,國教署預算更減少138億元,形成「斷崖式削減」的警訊。
教育部解釋,主因在於財劃法修正,將原屬中央「專款專用」項目(如幼教補助、師資員額經費等)改為「一般性補助款」。不過立委憂心,如此「大挪移」恐導致中央教育政策失去整合力,也讓地方教育資源分配出現不確定性。學界亦批評:「這不僅削弱教育部的全國領導力,更讓地方教育陷入資源真空。」
全台缺師危機擴大 代理教師缺額逾1400人
立委進一步指出,全台教師荒問題已延燒數年,教育部卻遲未提出有效穩定師資的方案。根據統計,截至8月25日,全國中小學仍有約1,429個代理教師缺額待補,不少學校被迫開出「第三招」,放寬資格、允許無教師證或非相關科系背景者任教。
基層教師除超鐘點授課外,還須跨科兼課並兼任繁重行政工作,職場環境日益不友善,導致七成師培生畢業即「跳船」,特別是自然科教師面臨「新血斷層」危機,預估三年內恐出現「零補充」現象。
在幼教領域,缺師情況更為嚴峻,不僅大學幼教、幼保科系接連停招、減班,許多幼兒園也難以招募合格教保員。根本原因在於教師薪資與社會平均薪資嚴重脫節。據《BBC中文版》報導,台灣過去20年間基本工資上漲230%,但國中小教師鐘點費僅調升5%,遠遠落後於整體薪資成長。
行政負擔沉重 校事會議引發濫訴亂象
立委也批評教育部「行政減量」淪為口號,政策不斷疊加,讓第一線教師喘不過氣。包括「班班有牛奶」、調查教師是否持有陸居住證、「校園愛心球」限期盤點球具器材、開放假日校園借用、第七節課排課混亂等措施,讓校園行政人力不堪負荷。
此外,校事會議制度上路後,濫訴問題日益嚴重。統計顯示,自去年4月至今年5月底,高中以下教師被調查者高達1124人,若扣除寒暑假,平均每月有125名教師遭受調查。結果顯示,「不成立」比例達34%、「程序中」30%,真正成立並遭解聘不續聘者僅26人、約佔2.3%。
立委痛批:「這種小案大辦、無差別受理、民粹至上的做法,讓老師疲於應付調查、精神壓力倍增。」她強調,不適任教師已有教評會與成績考核制度可處理,無須重複設置機制、浪費行政能量。呼籲教育部正視基層教師處境,拒絕濫訴,維護教師尊嚴,讓教育回歸專業本質。
結語
教育不應成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面對教育預算削減、缺師與制度失衡等問題,立法院呼籲教育部應回歸教育本質,確保資源公平、師資穩定,為下一代營造真正友善且永續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