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遵/綜合報導
今(4)日為量子力學之父──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逝世紀念日,今年亦適逢量子力學誕生100週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宣布2025年為「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以表彰量子科學與技術對人類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革命性貢獻。
配合這一全球科學盛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李偉俊教授於今(4)日上午10時10分,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量子科普教室」成立記者會,正式宣告啟動量子科普教育推廣計畫。李教授表示,該計畫將以台灣東部及南部中小學與科教機構為起點,透過課程、活動與師資培訓,點燃下一代對量子科學的興趣與熱情。
李偉俊教授自2011年創立「美塔魔法學校」以來,長期致力於偏鄉與離島科普教育,已在校內建立七間科普教室,推廣科學教育逾二十年不輟。為迎接「量子力學元年」,他與匹茲堡大學物理教育博士合作,歷經兩年多籌備,研發出一系列適合中小學生入門的量子學習活動與遊戲。
李教授指出,「量子利普教室」初期將推動四項核心計畫:
1、量子互動體驗裝置:以「量子疊加」與「量子糾纏」為主題設計沉浸式互動設備,例如「薛丁格的貓」虛擬實境體驗。
2、量子基礎課程模組:針對中小學生及一般民眾,開發「量子力學十大關鍵概念」動畫與教具,讓抽象理論具象化。
3、師資培訓與巡講計畫:與各大學物理系合作培訓量子教育種子教師,深入偏鄉校園與社區巡講,破除「量子難懂」迷思。
4、量子科學史展區建置:重現普朗克、愛因斯坦、波爾等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展現科學探索中「失敗與突破並存」的精神。
李偉俊教授強調,未來將持續結合公益講座、冬夏令營及體驗課程,讓量子力學從實驗室走入日常生活,培育台灣青少年對未來量子科技應用的認識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