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喜慶或神佛壽誕佳節,「深植」台灣百姓心中的「布袋戲」,幾十年來,業者怕被「淘汰」,一直推陳出新,延續布袋戲「生命」。
隨著時代更迭,業者沒有停止演出的腳步,但整個戲棚、布偶,以及演出人員,卻見逐步減少,演出內容則以電腦錄音演出,可以「演」遍各地。
以前在鄉下,戲台在演出前數日,即以長條木板搭建,業者屆時只要將戲棚搭好,就可演出。一些較知名或信眾多的寺廟,則會搭建水泥「戲台」,一勞永逸。
以前業者會「牽師仔」(收徒弟),通常下午場由徒弟先擔綱主演,晚場則由師父出馬。
以前的傳統布袋戲,布偶較少,整團人員至少5、6人,包括:敲鑼打鼓、播放唱片、演出者、視戲情打鬥時敲打「電光」者。
由於時代演變,觀眾沒有了。前述人員可通通省掉。只要一輛小貨車則通通搞定,免去搭戲台,劇情播放錄音帶。現在,只要一人,隨著播放錄音帶節奏,更換布偶即可「主演」。最重要的,演出費用則「省」了很多。
最近有布袋戲團,打破傳統思維,「主演」者由戲棚後方走到戲棚前方,讓觀眾一睹「主演者」的真面目!
更欣慰的是,「主演者」已經有年輕人願投入接棒,可聞到「傳承」的味道!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金光戲」、「布袋木偶戲」。
圖/網路節錄、呂春雄提供